2017年湘潭大学508当代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日俄战争
【答案】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自称“局外中立”,中国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的权益; 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 取得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 日俄可在各自铁路线上驻兵护路。这样,日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的存在,擅自作出分割中国东北的决定。日俄战争是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2. 尼克松主义
【答案】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或“和平新战略”,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确保其日益衰弱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全球战略。60年代末,由于侵越战争的失败,经济日益恶化,美苏战略核均势的出现,两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与基辛格等人谋划,调整了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全球战略,以加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会见随行记者时就美国的业洲政策发表演说,强调在处理与亚洲盟国的关系时,将J 咯守条约义务。但在军事防卫问题上,将鼓励亚洲国家自己负责。尼克松的关岛谈话不仅是美国对亚洲的政策,而且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修补和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一个信号。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报告,对尼克松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即“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其实质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以伙伴关系为核心,重新获得与苏联抗衡的主动权,但不轻易卷入地区性的冲突。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势力衰退的情况下,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3. 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星球大战计划是指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美国“必须谋求另
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4. 马歇尔计划
【答案】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故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的。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使该计划具备了法律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②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出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向美国提供本国和殖民地产的战略物资:③由美国政府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④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6个西欧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定了双边协定。到1952年2月29日,马歇尔计划全部费用为129,924亿美元,计划预定期限5年(1948~1952),实际上1951年1月已基本结束。随后为《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5. 奇怪战争
【答案】“奇怪战争”是指对在法德边境上,英法与德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这一事件的称呼。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德波战争爆发后,美、苏、意三国继续保持中立。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的协定,派兵进驻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6.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
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超越遏制的日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7. 李顿报告书
【答案】李顿报告书是指对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的《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的通称,李顿报告书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对于1931年日本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一事,国联于1932年1月2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李顿调查团绕道而行,故意拖延时间,经过半年调查,完成了报告书。它承认日本是以强力侵吞并占领了确属中国的领土,但却主张既不应该维持和承认东北地区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而应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李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帝国主义既要对日本妥协,又想分沾利益,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8. 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
【答案】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又称《新美日安全条约》,是指于1960年1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署的新安保条约。1951年9月8日,美国和日本在旧金山签订了《美日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军长期驻留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积极要求修改这一条约,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美国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步调整对日本政策,企图通过修改条约缓和美日矛盾,推动美日军事合作。1958年9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同意就修改《美日安全条约》进行谈判。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在日本岸信介政府方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新美日安全条约》从而取代了旧的《美日安全条约》。新约包括序言和10项条款,规定:①两国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②日本要继续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同意驻军; ③两国在军事上“采取共同行动”,对付“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的任何一方发动的武装进攻”。为了采取共同行动,应任何一方的请求,双方还将就条约的执行问题随时进行磋商。新约中删除了旧约中美军可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增加了“经济合作”条款。《新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在依附于美国的前提下,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美国结成了新的军事同盟关系,两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1969年美日两国同意新约期满后自动无限演唱。新约也适用于1972年5月美国归还给日本的冲绳地区。
二、简答题
9. 论述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面临的问题及其超国家性质的主要表现。
【答案】(1)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①1989年,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变动,欧共体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相对提高,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主张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在当年6月举行的欧共体理事会马德里会议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