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2. 社会传播

【答案】社会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这种活动或行为的发生。

3. 传播学

【答案】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4.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5.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和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

性的人。受众的特点包括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6. 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案】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7.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8.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

二、简答题

9. 20世纪中期,布卢默对“大众”一词的是如何描述的?

【答案】大众(mass )导源于大众社会所指的乌合之众,即孤独的群体。有以下四个力一面:

(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小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

布卢默的分析其实也代表着本世纪初思想界对现代社会的流行看法,群各自为战的乌合之众。1947年布卢默对“大众”一词的描述这就是把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视为一

10.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答案】(1)把受众看做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③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2)“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变迁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己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3)“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弊端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商品,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 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内进行选择,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②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④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1.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