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12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22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31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40
一、名词解释
1.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2.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③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4. 媒介分析
【答案】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微观上,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上,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5.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
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己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6.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7.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8. 全球化
【答案】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全球化一词近年来变得流行。政府决策者、政党领袖、工商界、学术界、工会领袖以至大众传媒无不谈及全球化的影响及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许多人视过去_十年国际贸易及投资增长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为“地球村”。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二、简答题
9.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从这些前提中推断,它属于哪个研究范式?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①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②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③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从更大的环境来看,个人的性格、社会分类、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可使用的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受众的媒体使用行为。甚至人们的需求本身,对满足的期待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些既有倾向影响着我们的媒体选择与使用。
④媒体与其他形式的传播行为(或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选择)相互竞争。除了媒体以外,我们还能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甚至独自的个人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做出什么选择,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期待、社会环境、媒体的易得性等。
⑤一般情况下,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他们比媒体更有影响力,但是也并不总是这样。人们的主动性决定着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后果,但是通过这一过程,媒体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甚至我们还会对媒体形成依赖。使用与满足和媒体的效果并不截然对立,有时它也会促使产生某种效果。
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
(2)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行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人们紧张、对环境不确定、遭遇不顺或者孤独而产生某种动机,而接触媒体则能满足这些需求,使个人得到放松、了解环境、逃避不」偷决的经历、进行社会交往(现实的和替代性的),保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媒体使用只是功能性的,它既可以替代某种现实的行为,也可以被满足同样需求的现实性行为所替代。比如在现实中我们缺乏社会交往,没有朋友,就可能沉溺于电视节目,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和其他互动行为,代替缺乏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空虚。
同样,如果人们产生了娱乐的需求,既可以看电视,也可以去参加社交活动,找朋友打牌下棋,或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和旅游,也可以达到和媒体使用一样的效果。
10.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答案】(1)“两级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
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县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