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705法律综合知识课(含法理、民法、刑法)之《法理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有什么不同?

【答案】(1)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是指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2)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法的实效意指法产生了预期的实际效果。而法的效力,则是保证法的实施的约束力。其区别在于:

①法的效力体现了法的属性,而法的实效注重的是法的实际效果。

②法的效力的重点是表明立法者的主观愿望,属于“应然”范畴。而法的实效表明的是法的实现的客观结果与状态,属于“实然”范畴。

2. 除了宪政保障以外,人权的国内法保护还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除了宪政保障以外,人权的国内法保护还包括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救济。

(1)人权的立法保护

人权的立法保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实质上的保护。法律规定了法定人权的内容和范围,为人权的享有和实现、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提供了法定的标准。一般说来,人权的享有和实现必然要经过人权从应然状态(应有权利)到实然状态(法定权利)的转变。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使人权的实现成为可能。

②程序上的保护。法律规定了享有和实现人权、行政机关对人权采取保护措施、司法机关对人权案件的审判的原则、程序、方式、方法,为人权的确定的享有、实现、保护和救济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和可行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人权按照法定的程序、方式得到实现、保护和救济,又可以防止国家机关对人权的侵害。

(2)人权的行政保护

按照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政府(行政机关)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利,当然包括更为重要和根本的人权。真正民主的政府都必然将保护人权作为行政的重要目标。人权

的行政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政府认真执行宪法的人权条款和权力机关的人权立法,将法定的人权转化为现实的人权。 ②政府将保障人权作为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将保障人权贯穿于政府的全部行政决策和实践中。

(3)人权的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是人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权的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司法为解决私人主体之间的人权纠纷提供了一种公正的、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如果私人主体的人权受到了其他私人主体的侵犯,可以将其提交中立的司法机关审判,获得公正的裁判。

②司法是纠正和扼制行政机关侵犯人权的行为的最有力的机制。从人权保护的实践来看,人权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私人主体,而是来自拥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而纠正和扼制行政机关侵犯人权的行为的最有力的机制就是行政诉讼。

3.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种类。

【答案】(1)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的内涵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是根据法律的具体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必须以授权规定为依据,只能在法律的具体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能超越授权范围。

②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的内容为具体法律所授,其范围通常是具体的、有限的。

③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是非国家机关组织,它们只在行使法律所授权的执法时,才享有国家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享有与行政机关相同的行政主体地位,并以自己名义进行执法,由其本身就行使执法权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2)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种类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如律师协会、体育协会、红十字组织等的执法。

②企事业组织的执法。如物资公司、烟草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煤气公司等企业的执法; 事业组织的执法,如食品卫生监督站对食品卫生进行检查监督。

③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执法。

4. 法律移植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为了促进法律的健康演进,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要注意国外法(供体)与本国法(受体)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要对受体进行必要的机理调适,以防止移植之后出现被移植的“组织”或“器官”变异。

(2)要注意外来法律的本土化,即用本国法去同化和整合国外法。“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与一般意识形态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仟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

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

(3)要注意法律移植的优选性。法律移植如同引进技术和设备,必须采用“优选法”。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法律可资借鉴,这就有一个选择移植对象的问题,只有优中选优,移植过来的法律才可能是最成熟、最先进、最实用的法律。但这种“优选法”的适用必须立足于本国、本社会的现实国情。

(4)要注意法律移植的超前性,即移植国外法,无论是某一国家的法律,还是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都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前瞻世界法律演进和发展的趋势。移植的时候,要对外来法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样才能保持本国法的稳定性和进步性。

要做到以上诸方面,前提是对外国法和国际法开展比较研究,对被移植的法律有充分了解和深刻理解,有科学的鉴别和真实的评价,有在此基础上的能动设定和理性选择。

5. 氏族习惯与法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有何不同?

【答案】氏族习惯与法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的小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经济条件不同

①原始习惯的经济条件是公有制;

②法是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工具,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开始产生私有财产,这就动摇了原始公社和氏族习惯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一一原始公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自己解决争端的方式逐步演变为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有权者对公有财产的赤裸裸的、野蛮的占有、掠夺; 通过第三方的调解这种自愿解决争端的形式也为由第三方强制解决的方式一一审判或仲裁所补充,出现了专门解决争端的机构和人员一一法庭、警察、监狱,他们可以不顾当事人的反对,剥夺其财产、自由以至生命。

(2)氏族首领的权力性质不同

①原始习惯与氏族首领道德式的权力相关;

②法与强制性、压迫性的权力有关。

在氏族组织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氏族首领的权力变成一种压制性的权力。社会控制的类型也逐步由内部控制为主转变为外部强制为主,由轻微的惩罚到严厉的惩罚,出现了剥夺财产、死刑等措施。

(3)适用的区域不同

①原始习惯适用于以血缘关系划分的同一氏族、同一部落;

②法律适用于以地域划分的国家。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十地的买卖,不同氏族的人开始混居在一起,这时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人们不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同一部落的人们,而是有着不同血缘关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不仅产生了用地域代替血缘作为划分居民的主要标准,从而产生了用地域划分居民的新的社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