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口菜饼子》
【答案】《一口菜饼子》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电视台1958年6月15日以黑白电视在演播室以直播方式播出。由陈赓根据许可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导演是胡旭、梅村,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全剧采取第一人称串讲了妹妹以一块枣丝糕逗狗,姐姐回忆起解放前一家逃荒之时姐妹因一块菜饼子退让,母亲却因为饥饿气绝而亡,妹妹痛悔不该忘去过去苦难的故事。
2. 场面调度
【答案】场面调度最初是戏剧用语,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用于影视剧中,则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包括所有放置在摄影机之前的将被拍摄的元素:布景和道具、灯光、服装和化装以及人物举止。根据调度主体的不同,分为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常用的调度手法有纵深调度、重复调度和对比调度。
3. 受众
【答案】受众(audience ),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接受者,如果仅仅考量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属性,那么受众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也即网民。
4. 跳轴
【答案】跳轴是摄像术语。当拍摄运动物体时,运动物体和运动方向之间会形成一条虚拟的直线,称之为轴线。摄像机机位只能处于轴线的一侧,如果越过轴线拍摄,就会造成画面逻辑的混乱,称作跳轴或越轴。一般来说,电影的运动画面是严格按照轴线进行拍摄和剪辑的,但在某些艺术电影中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错乱情绪,有时候会用跳轴镜头来表现。
二、简答题
5. 简述电视情景喜剧的特点。
【答案】电视情景喜剧(Sitcom-Situation Comedy)一般是指一类具有喜剧风格特征的电视系列剧,时间长度一般为30-40分钟左右,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后期合成)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电视情景喜剧除了具有电视剧的一般特征和喜剧的美学特征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结构、语言、主题四个方面。
(1)场景
由于情景喜剧的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是永远不变化的系列剧,因此其场景较少,一集戏通常
只有四五个场景,而且主要是室内景,基本不用外景。其中又有三场左右是贯穿全剧的保留场景,每一集的故事都会在这里发生; 另外一两个场景是临时场景,根据各集故事的需要临时搭置。大部分情景喜剧的场景采取舞台剧的布景方式,即三面封闭而第四堵墙是虚拟的,现场观众(如果有现场观众的话)和三台摄像机都从一面来观看戏剧的进展。
除了特殊需要的镜头,一般不拍外景戏,但每部情景喜剧都会事先拍摄一些街景或是建筑物外观的空镜头,作为转场的衔接镜头。与一般的室内剧不同,情景喜剧是在一个类似剧场的环境中拍摄的,一侧是表演区,有布景; 另一侧是观众席,中间是一条拍摄通道,拍摄时要求同时录下演员的台词和观众的笑声(这里和晚会节目是不同的,它不能出观众的画面),所以必须一次成功,这也就构成了情景喜剧同其他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差异。
(2)结构
从结构的插科打浑的模式看,情景喜剧也具有相当明显的特征。
①情景喜剧的幽默往往来源于人物所处的奇特情景。
②“奇特情景”通常是单一型(即每集一个)的,而且容易预测。
③居叮情和幽默往往围绕一个或者多个倒霉的主人公而展开。
④大部分剧情发生在非常有限的内部场景中,与口头喜剧表演节目相似。
(3)语言
情景喜剧可谓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喜剧性效果是通过闲谈性的语言来实现的,它的情节展开、冲突激化和大量的幽默笑料,主要靠人物对话来完成。往往表现为话语的机智,比如巧妙地使话语与习惯语境脱轨,意外地使人从常规的话语囚笼中遁出,落入荒诞悖谬的语境之中。
(4)主题
就情景喜剧本身而言,除了现场观众的参与外,它另一个特点是跟着生活走。它的主题一般都不大,琐碎、絮叨、十分生活化,工厂流水式的制作方式、观众阅读过程逐渐培养的阅读依赖,都给它造成一个大量制作的空间。情景喜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其消费的对象是普通人。这就要求其内容体现社会、接近生活,并且能够紧跟社会的变迁。
6. 简述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答案】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技术的发明与进步可能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因。20世纪上半叶,通过无线电波的方式实现了声画传播,这种最初只是应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力一面的技术却给20世纪后半叶人们的审美娱乐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在这样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从新闻信息的传播开始,而逐步发展到传播各种现成的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等等,为人们观赏这些艺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电视以其鲜明的声画合一的语言、以独特的时空综合的形式构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构成了人们新的审美娱乐的对象。这就是今天己后来居上且影响广泛的电视艺术。
(2)电视艺术的创造对电视技术的依赖性
就艺术创造的具体表达而言,电视艺术的创造确实表现出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和有表现力的声画符号的依赖。也就是说,电视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创造,离不开基本的摄影、录音乃至编辑、制作等种种必要的设备和技术。甚至为了追求“逼真”的视听艺术的效果,而需要讲究严格的技术规范、体现出具体的技术要求。但是,艺术的追求本质上却不是僵硬的技术规范所能体现的,它必然还有着更多的情感和趣味的尺度和要求,而后者才是更为根本的。
(3)适应电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特性影响着电视艺术创造的类型化生产
就艺术的社会生产体制而言,适应电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特性,电视艺术的创造也明显地表现出类型化生产的特点。电视节目的定时、批量的制作,既在形态上带来了电视节目的栏日化和类型化,更在创作方法上形成一种操作化和程序化。然而,这种生产体制上的特点是否能够真正促进电视艺术的创造,还需要假以时日,靠实践来检验。
总之,在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技术既延展了艺术的创造技能,却又不免遏制了艺术的思维和想象; 技术既扩大了艺术在大众传播环境里的活动范围,又主动地把大众日常生活引入艺术活动。就像丹尼尔. 贝尔所说的,“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事实上,电视创作对技术的迷信势必造成对于艺术本性的扼杀,甚至以技术的眼光来抵消审美的判断,造成电视艺术本性的蜕变。
7. 请以具体栏目或节目为例,谈谈它的参与性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电视节日的观众参与是指普通电视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表演,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电视节日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电视节日的健康发展。电视艺术因有受众接纳而获得社会价值,因有社会价值而发挥导向作用,因导向作用才可能有历史的延伸力。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日自开播以来,便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新奇的内容、高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其参与性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意见参与形式
《快乐大本营》针对节目中的某一话题让观众发短信或在网络上留言发表各自的意见,其大大便利了观众的参与度,突出了“全民娱乐”的新概念。
(2)辅助参与或辅助表演形式
《快乐大本营》于1997年7月11日首播,发展至今十分成功,在中国享有较高知名度。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来表演; 后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 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为主,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并且十分注重嘉宾与观众间的互动,或观众现场参与提问,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加入表演成分,以活跃现场气氛。
(3)观众互动性、参与性强的节目板块的设置
《快乐大本营》既有搞笑不断的“快乐传真”、惊险刺激的“火线冲击”等形式新颖、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游戏环节; 也有让人捧腹大笑的“快乐小精灵”、“开心一刻”等老少皆宜、内容丰富多彩的外拍片; 同时还有挑战智慧的"IQ 无限”、积极向上的“太阳计划”和帮助观众实现心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