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21文学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2.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3.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4.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5. 戏仿
【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
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6.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答案】文学的地域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
法国作家、批评家史达尔夫人认为,自然环境在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方气候清新,大自然形象丰富,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感情奔放,大都不耐思考,与女性交往很少拘束,比较安于奴役,却从气候的美和艺术的爱中得到补偿。北方土地贫瘩,气候阴沉多云,人们较易引起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具有独立意识,不能忍受奴役,并尊重女性。因此,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而比方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2)社会环境
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与文学的地域风格密切相关。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组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说明地域风格和它的成因。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于两湖及长江流域荆楚地区的南方史学的代表《楚辞》,就与产生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北方文学的代表《诗经》有很大的区别,各自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与同样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老子、庄于、列子等的哲理散文就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后来,随着战争和迁徙、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合流的态势。
(3)生活习惯
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就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中国而言,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河流纵横交错,植物四季常青,这种相对平衡的气候有利于精神放松,使南方人具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头脑冷静,不易冲动,心境平和,情感细腻敏感。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气候干燥,风大雨少,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性酒,容易急躁,感情色彩浓,心情开朗、豪爽,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中就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土安忆笔下的上海,一个人的命运牵动一个城市的历史,上海的情调独一无二; 邓一光笔下的草原,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瓢悍无比、血性十足; 池莉笔下的武汉,凡俗的人生,市民化的城市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唯美的意境,淳朴的民风,仿佛来自世外桃源。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带来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享受。
8.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案】之所以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原因在于:
(1)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作为指导各种具体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思想,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也是为文学批评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批评必须加以坚持和发展。
(2)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至少也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这才能对作品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确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地位和在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
(3)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综合地起作用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而历史的观点,也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这种历史的观点尽管同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都不无密切关系,但落脚点终究是文学作品,是对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评价。因此,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是辩证地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所以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9.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答案】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1)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
(2)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显示个人魅力。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中的一篇小说《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为例,它在讲到启家的两个媳妇听到有人在门外哭泣,准备开门去外边看时,插入了这样一段话: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话的与他同时生,井肩长,便劈于扯件,不放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切不可管,动止最宜谨慎……
这段话与故事没什么直接关系,作为议论的成分,在故事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真正作用是凸现出叙述者。它通过巧妙的修辞和横插的议论使人注意到叙述声音的存在,从而注意到叙述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