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罗曼.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语音层; 意义层
【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一一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一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2. 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二、1
3.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三、论述题
4. 如果说,关于“文学性”的共识主要有“语言(符号)性”、“情感(心灵)性”、“意象(形象)性”、“想象(虚构)性”四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尤为重要? 请举例说明。
【答案】意象(形象性)尤为重要。现代主义“典型形象”论、象征主义和20世纪欧美“意象派”诗论中,文学的意象(形象性)性始终被视为文学的本质因素。意象(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共性,它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语言形式的意义就在于审美意蕴通过形象化方式间接地传达给读
者。
(1)意象性一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展现文学性
文学的意象是表意之象。现代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说“: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止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它“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用了28个字,就精妙绝伦地描绘出了一幅苍茫萧杀的深秋夕照图,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浪客的孤寂愁苦之情,真实地影映出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意义。诗、词、曲,都要靠组合意象、描绘塑造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志,《天净沙·秋思》最大的特点正是如此,作者使用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这便是文学的意象性,以描写物的形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打造出作品的独特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文学性。
(2)形象性一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是文学审美本质的具体展开。文学创造艺术美,而艺术美必须保持感性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文学一定是形象的。形象性是文学传达、交流审美情感的必要形式。作家将内心所体验的审美情感艺术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包蕴丰富的情感,实际上发挥了情感导体的作用。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对主人公的个性刻画,把严肃和可笑、悲剧性和戏剧性、生活中的琐屑与庸俗和伟大的美丽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描写,堂吉诃德因而成了一个悲喜交集的不朽典型。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塑造了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小公务员阿卡基。这一因丢失御寒外套而凄凉丧生的人物形象,有着直接的现实素材依据。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同作品的形象系统一定各有特色。即使同一部作品,形象系统中的不同形象也都是个性鲜明的。
5. 文学形象要“合情合理”,请结合具体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但是,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抱怨它不真实。所以,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即要“合情合理”。
(1)“合理”是文学形象客观的规定性
“理”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文学形象所使用的一切虚拟性、假定性手段,都要为表现或揭示这种“现实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服务。因此,不管读者面对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仍然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理”加以衡量。如果是合“理”的,就认为是真实的,否则,便不真实。“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任何积极健康的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发展规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所以,一旦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用来表达某种积极美好的理想时,文学形象也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性,具有了艺
术生命。
(2)“合情”是文学形象客观的真实性
“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这几种因素在艺术表现中更具魅力,它们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升华为艺术真实。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描写不应说是真实的,但李白写的是人生短暂的真切感受,所以读者也就把看似不真实的描写视为艺术真实了。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 用尽了毕生精力,也没有能走进城堡的故事,荒诞离奇。但它却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生活中常有的境况:目的虽有,无路可循。这种来自生活体验的真诚意向,也能把荒诞化为真实。
在形象创造中,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要求统一,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总之,文学形象就是在这“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6.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如下:
(1)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2)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当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
7. 什么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最为重要,请具体阐释。
【答案】(1)文学的内部研究
文学的内部研究是指研究文学文本本身,它以语言为中心,主要研究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
文学是用语言、结构、形式和文体来表达社会、人生和文化的思考,而对文学作品文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研究,是进行作品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进而能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与作者,文学作品与读者,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对文学的内部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文学的内部研究的层面
文本的内部研究主要包括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①文学言语层面是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