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专业学位)810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罗曼.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语音层; 意义层
【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一一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一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2. 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
【答案】哈贝马斯
【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的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这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二、简答题
3. 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述之。
【答案】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 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
(3)隐身式的呈现。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这通常是从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
4.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姗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即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
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鹜。《申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刘祝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姗认为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
(4)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
言象意三者,刘栅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的观点,如何处理“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他除了指出多加积累学识和多加练习而熟练创作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他一方面指出只有人理论家大作家才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也“有口难言”。这里体现了刘拐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博”指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一”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部分,这部分构成文思。
刘祝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像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感情的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5. 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1)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所以,文学风格各有各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2)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古今中外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天地里得到千万读者的回响。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3)风格的审美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往往受时代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或华艳绮丽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也自有其审美价值。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钟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幽暗,都各有审美价值,至今也仍然有相应的读者群。
6. 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答案】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