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整体经济受世界的影响和影响世界的程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及其运行成效的相互关系,已有众多学者定性分析了股改实现全流通后对上市公司治理、对国有股权运作、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但是对股改和全流通效果的定量研究凤毛麟角。本文这里主要从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对全流通方案的研究以及股改完成后的影响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综述。 股权分置的形成源于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依据是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国有产权交易发展的内在需求。股权分置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是中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根源。股权分置的市场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破除流通股和限制流通股的人为藩篱,上市公司回归股份公司的本质,真正确立了公司治理的规范的股权( 产权) 基础,使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价值评判基础,实现国有产权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 。首先,从产权理论出发,围绕国有产权,论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联系。比较分析了股改前后国有产权交易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捷克、德国和英国的国有资产出售的运作方式。其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和实现全流通的方案,初步考察股改的运行实效。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出发,历史性地分析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股权分置、缺乏价值投资、投机盛行、政府过度干预、行政审批上市和上市公司越演越烈的圈钱行为。指出我国股市在产权、股权分置、交易和监管制度方面存在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问题是其中最大的制度缺陷。研究提出“股改是相关利益主体在博弈中实现的利益均衡”。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全流通,股改最终方案的达成是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博弈的过程中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即对价方案合理性。第三,综合评价股改对价和股改权证方案。一是从利益平衡和行业差异等方面,综合评价股改对价方案; 二是从信息价值、公允价值和权证对调节供给、流动性和波动性方面,综合评价股改权证方案。最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从全流通过程供需平衡分析,探讨全流通的基本对策。在对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对股改对价方案从利益平衡和行业差异等方面综合评价;二是从信息价值、公允价值和权证对调节供给、流动性和波动性方面综合评价股改权证的作用;三是分析全流通过程供需平衡,提出全流通平稳实现的保证条件和基本对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