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睡虎地秦简

【答案】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共100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第一种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 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徒刑、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有《田律》、《仓律》、《置吏律》、《军爵律》等近20个标题; 第三种包括《游士律》等,并且有具体的解释。治狱案例是对一些案例的审讯、调查等具体纪律。睡虎地秦简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 六条诏书

【答案】六条诏书是指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宇文泰采纳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要求官吏按照此执行,不能通此六条者,不能任地方官。此举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3. 尚书台

【答案】尚书台是指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东汉光武帝为削弱三公的权力,故加强尚书台的势力,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其中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 另下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秩六百石; 同时尚书台下分设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台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4. 布政使司

【答案】布政使司是中国明代直辖地区的省级行政机构和区划。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政府改元之行省机构为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仅主管民政。明代仍称布政使司为省。除京师、南京以外,计有13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代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代以来内地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和土府州县及部分土司。明布政使司虽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自明朝中叶以后,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使司受其节制,地位下降。

5.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王与马,共天下”是指在东晋时,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垂相,以王导族兄王敦

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大权的一种说法,这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的。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6. 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一种制钱。为了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题,汉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7. 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8. 安史之乱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9. 都江堰

【答案】都江堰是指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并使用至今,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崛江,分崛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崛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

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11.黄巾起义

【答案】黄巾起义是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传教治病的方式,秘密进行组织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数10万。中平元年,因内奸唐周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军因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起义军主力主要活动在南阳、颖川、河北地区。不久张兔病死,起义军主力先后在颖川、南阳等地失败。此次斗争历时9个月,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12.《崇祯历书》

【答案】《崇祯历书》是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徐光启主编,李天经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前一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二、简答题

13.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2)影响

①对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北方各派军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对南方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年战争,产生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