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义净

【答案】义净俗姓张,字文明,是唐代高僧、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咸亨二年,他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历时25年,于证圣元年回到洛阳。他带回梵文经书400部,并在洛阳翻译佛经56部230卷,还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当时南亚一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是研究7世纪东南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可贵资料。

2. 大运河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元典章

【答案】《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4. 代田法

【答案】代田法是指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此方法。其主要措施为把一亩地分成三刚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体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酬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刚里,这样作物人土深,抗风耐旱。加之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解到三解。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

抗早、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5. 内圣外王

【答案】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6. 三公九卿

【答案】三公九卿是指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承相、太尉、御史大夫,压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之下有九卿: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7. 土断

【答案】土断是指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人,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即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因此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由桓温主持庚戊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随之上升。因此其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财阜国丰”。

8.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致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始终,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也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9.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10.绍兴和议

【答案】绍兴和议是指历史上的宋金绍兴和议,计有两次:①绍兴八年(1138)和议。七年,金废伪齐刘豫,左副元帅完颜昌(挞懒)遣宋使王伦南归,许宋议和。八年秦桧二次拜相,与金议和。主要条款有:对金纳贡称臣,贡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两匹;金以原由伪齐管辖的陕西、河南归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归还宋徽宗棺木及钦宗、高宗生母韦氏与宗室等,九年,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完颜昌,十年出兵夺取陕西河南,和议遂废,其第三项内容除原居东京的宗室得以南归外,其余均未执行。②绍兴十一年和议。宗弼因战事失利,渐有和意。高宗,秦桧决定放弃淮河以北土地,宋金乃再定和议,主要条款有:宋金间以西起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东沿淮河之线为界,中间的唐、邓、商州,四川及和尚原、方山原等地归金;宋向金称臣,并且要世世子子系谨守臣节;宋每年向金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絹二十五万匹;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金使持誓书到临安,册高宗为宋帝,国界于是年划定。绍兴十二年为壬戌年,故又称“壬

戌之盟”。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南宋放弃了北方国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