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8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31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46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63

一、单项选择题

1.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 地理环境变化中去寻找

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答案】B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因此,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2.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传统“上帝观”本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强调“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则体现出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3. “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多元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信息的概念,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有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信息是物质与意识之外的第三个广泛的概念”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信息是一种反映,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

立存在。将信息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存在的概念,等于否认世界有一个物质本原,主张世界有多个本原,属于多元论的观点。

4. 社会形态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5.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D

【解析】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6. 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 真理的阶级性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可变性

D. 真理的具体性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

客观性。因此,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依然是客观性。

7.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并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8.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

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日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9.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 根本动力

B. 惟一动力

C. 最终动力

D. 直接动力

【答案】D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但它同时也必然扩展到同经济斗争相联系的政治思想领域。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A.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