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48综合考试之教育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源

【答案】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消耗性的特点。

2.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官僚体制”。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科层理论是由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MaxWeber )博士提出来的。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并非贬义。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⑤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它既反映了工业革一命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法制社会的必然结果。这种以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核心的理性组织的权威性对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简答题

4. 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教育督导评估的科学性?

【答案】在教育督导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改进教育督导工作,为改善教育管理,实施教育改革提供依据。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

从影响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因素上看,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的结果。学校中进行评价活动,除了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中心外,还应对教学领导组织、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资料设备、学校文化、家庭和学校与所在地区的关系等情境因素进行评价。另外,学

校教育质量如何,并不是某位教师教学才能的产物,而是全体教师、职工、领导等整体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以全体教职工领导的合作程度作为教育评价的主要标准。以上就是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所强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内容所在。

(2)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评价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活动的前提。而评价标准科学与否,有效性如何,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可信度。有效的评价标准是:

①和教育目标相符合,即必须体现教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要求。反映评价对象的目标、任务应达到的水准。

②能反映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体现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③要切实可行,即标准要定的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

④明确具体,各项评价指标要有准确的科学含义。

(3)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

终结性教育评价是针对教育结果对其价值作出判断,是活动后的评价,重在评价对象的工作结果。教育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衡量目标达到的程度,所以必须重视终结性教育评价。教育活动结果是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过程如何,决定了工作的结果,所以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更应突出强调形成性教育评价,这是当前世界教育评价活动的发展趋势。

(4)应采用合作的方式

这是从参加教育评价活动卞体而谈的。由于教育评价项目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另外,为了增加评价的民卞程度,应该由评价对象、督导人员、同行、有关专家及社会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这不仅关系到评价的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感情交流问题。

(5)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就目前的状况来讲,尚米充分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片面的追求定量分析,而应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客观的统计测量处理方法与带有主观因素的描述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5. “事业部制”组织模式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它产生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 这种组织模式可能产生什么缺陷,如何预防?

【答案】(1)事业部制组织模式的结构特点

事业部制是将负责各个项目的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加以对待,在组织内部根据一定规则进行最大程度授权,使之享有责任范围内的决策权、财权、人事聘用权、业务指挥权等,同时规定其对整个组织应尽的义务。

(2)产生条件

有些组织活动中,各部门分别从事某一领域的经营,彼此之间的业务范围有较大差距,需要独立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需要针对环境变化及时做出决策,避免贻误战机,获得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就显得非常重要。可采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

(3)可能产生的缺陷及预防

分权后,可能会形成各部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

组织的领导集团必须握有干部的任命权和管理权,政策诀定权和宏观调控权; 同时建立权威的中心协调机构,协调各事业部的工作关系与利益关系,实现“全局一盘棋”。

6.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的环境中应当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宏观调控?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后,加强中央对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宏观调控:

(1)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抓好各种教育形式的协调,使教育事业从外部到内部都得到协调发展。

(2)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弹性小且不够稳定,使教育系统的发展缺乏一个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相应的稳定,往往造成大起大落的发展变化。

(3)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健全的教育法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对教育系统进行控制、约束的手段。应继续加强教育立法及教育法的实施工作,以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4)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使教育系统协调发展,使教育经费获得较好的效益。

(5)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职能等。

7. 学校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学校危机管理是指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对危机事件做出的所有反应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包括危机预警系统与方案的事先制定),以消除危机对学校的各种不利影响。在不同阶段,学校危机管理的公共关系活动包括不同的内容。

(l )在危机应对方案的制定阶段,公共关系活动内容主要是危机应对方案的制订。

①方案内容。危机应对方案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应包括制定危机应对方案的理由、危机的类型与应对措施、处理程序、紧急电话号码、学校建筑图,还应该描述所有危机发生时的通用处理程序,如:确保师生安全; 与公安、消防、救援等机构及时联系; 通知上级主管部门; 与媒体建立联系机制等。同时还应说明危机管理小组和危机管理委员会的组建及其职责。

②方案宣传。学校危机应对方案制订好以后,应当进行方案的宣传工作,让相关人员都知道。危机应对方案的宣传中的公共关系包括:召开中心和地区负责人会次,召开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参加的宣传会议,召开家长和社区参加的宣传会等。

(2)在危机处理阶段,公共关系活动内容如下:

①危机初期。危机刚刚发生的初期,迅速启动危机方案和危机管理小组或管理委员会。

②稳定期。这一时期,学校要妥善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注意记者的活动,防止图像失实的报道。

③抢救期。一旦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学校必须慎重处理伤亡事宜,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3)在危机事后管理阶段,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重新塑造组织形象。具体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