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22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辞退

【答案】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在法定管理权限内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国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①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②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③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④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⑤不履行国家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国家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2. 行政管理外部监督

【答案】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3. 岗位责任制

【答案】岗位责任制是明确规定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能及其责任并予严格执行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都必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每项工作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有时间性的要规定完成的时限,切忌笼统。要尽可能地定出量化目标和要求,以便考核。与此同时,要制定奖惩办法,依在岗情况,及时给予适当奖罚。它办公室内部明确职责、分工,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的一项重要制度。

4. 行政程序法治

【答案】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时间、顺序等要素所构成的行为过程,包括行政行为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程序法治是涉及规范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核心问题。

二、简答题

5. 简述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答案】在行政协调的各种不同的协调模式中,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全局

在行政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局部行政与全局行政的矛盾。面对行政系统中个

体与群体、部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之间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协调工作应该始终遵循统筹全局的原则,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中确立整体观念和“一盘棋”思想,使各行政单元的一切本职活动步调一致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坚持分层运作

现代行政协调活动是在层级节制体系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在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问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同特点,要求协调者明确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的关系,分清协调的对象和范围。

(3)坚持动态协调

现代行政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来自行政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随着行政系统的开发而不断影响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同时,在行政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也始终处于不间断的擅变状态之中。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应该注意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强调协调的权变性。即行政协调必须坚持从行政管理实践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变通,高度灵活地处理好现代行政活动中的各种差异和问题。

(4)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行政组织对自身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是为了使组织降低内耗,保持平衡,增加整体功能,但不是使组织对矛盾采取回避或调和态度,也不是对错误行为一味妥协退让,不讲原则地搞一团和气或绝对均衡。行政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兼顾两方面的工作:

①克服非平衡的恶性因素。对宣扬小集团、涣散人心的错误倾向,应进行抵制和斗争; 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应组织有关人员研讨,加以修订。

②适当引入一些非平衡的良胜因素。如介绍新鲜经验、扶持新生事物、必要的人员调动、设立有争议的管理形式或话题等等。这些因素可能暂时会与组织当前的平衡状态不一致,但却预示着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新旧因素的交融,在协调者的正确引导下,促使有关各方展开讨论,产生共识,从而打破旧的平衡,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

对于以上原则,在运用时应融会贯通,并注意与具体情况结合。

6. 简述行政组织的法制化特征。

【答案】行政组织法制化特征的基本涵义是“依法行政”,具体说来,又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国家行政组织本身建设的法制化

这种法制化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组织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程序所建立的国家组织系统,其组织宗旨、人员编制、机关设置、财政预算等都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这些方面的变更也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由立法机关或事权机关予以重新审批。

(2)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组织行政行为或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遵从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一切重大的事务方针和政策都必须取得立法机关的同意,即使是行政裁量行为,也必须符合宪法

和法律的精神或原则。法制化的涵义还在于,无论是自身管理还是社会公共管理,行政组织都不得自行其是,而必须接受其他国家权力主体和社会的法制化监督,超越权限的行为,将受到追究和制裁。

7. 简述政策评估的类型。

【答案】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①确认政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描述; ②用一系列衡量标准和方式去评估政策的效果。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看,分为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①正式评估。是指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政策运行结果方面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的一种评估力式。它对运行结果的评估是建立在政策计划目标已经被政策制定者和计划管理人员正式宣布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假设是:正式宣布的目的或目标是这些政策或计划价值的恰当测度。

正式评估是主要针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而定,它要求有正式的评估人员、经费和设施方面的保证,能够掌握较为充分的评估程序,采取科学严谨的评估手段进行评估。正式评估中需要按照事先制订的完整的评估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

正式评估的主要形式包括“总体评估”和“形成评估”两种。

a. 总体评估适用于原本就结构良好的政策问题,其目的在于检测政策方案实行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

b. 而形成评估则是对政策方案作持续的监控。

②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根据本身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非正式评估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但它可视为是对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也是对正式评估的重要补充。

在政策评估中,正式和非正式评估不分上下,各有高低,将二者鳞合,在正式评估的同时给予非正式评估足够的重视,才能使政策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2)从评估机构所处的地位上看,分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①内部评估。是指政府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

a. 政策运行机构由操作机构及其人员自己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进行评估; b. 由另外专设的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对政策实施进行评估。

内部评估由于处于政府内部,对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各项信息较为了解,能够比较全面、直接地掌握政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获得有关从政策制定、执行的各方面信息。但是,由于内部评估作为政府政策制定和评估的局中人,其评估观念、思维方式、部门利益等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各种来自政府的制约因素会导致内部评估的结果可能偏离真实的政策实施效果,影响评估的质量。

②外部评估。主要是针对非政府部门,特别指政府部门以外的诸如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对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也可分为两类:

a. 委托评估。一般而言,委托评估是外部评估的主要形式,即专业团体等非政府部门受托十政府部门进行政策评估。这种外部评估的形式使外部评估在经费、信息获取等评估条件上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