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大学人格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精神质
【答案】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高神经质者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他们情绪易变,并且经常抱怨说很苦恼、很焦虑,身体也常感不适(如头痛、胃痛、头昏等)。低神经质者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
2. 动能
【答案】所谓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具体到人际关系领域,动能就是一个人在人际情境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最转换模式。能量转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行为,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动能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如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产生害羞与恐惧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就可以说他具有害羞或人际恐惧的动能。
3. 冲突
【答案】泛指具有相互对立的事件、动机、行为、目的等情境或过程。有两层含义:
(1)是指个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又相互矛盾时的一种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态。
(2)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追求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知觉到来自对方的阻挠或将要出现的阻挠,从而产生对立的社会行为,形成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4. 超前的交互作用
【答案】一个人主动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这被称为“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例如,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孩了常常会选择易于发泄攻击性的地方,如游戏机房和打架闹事的地方,而不愿意独自一人待在家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强化和维持其攻击性的特点。如果家长不容许他外出打架,那么,他可能创造条件,如把小伙伴们邀请到家中玩耍,主动地促进有利于攻击性发展的环境。
5. 人格理论
【答案】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人格理论。
6. 行为主义
【答案】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华生1913年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为诞生标志,号称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在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现象都是源于“刺激—反应”,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7. 人格
【答案】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队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8. 遗传性
【答案】遗传性是指个体的人格发展由基因决定的程度。遗传性又称继承性,指抽象的、较大的对象所具有的包括静态属性及动态操作的性质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即类与子类之间属性的传递。微生物学上,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性状的遗传信息。
二、简答题
9.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等级。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是基本需要,又称医乏性需要或缺失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强度就会减弱,个体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自我实现是发展性需要,又称衍生需要或成长需要,不会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反而会因获得而不断增强。
10.阐述皮特森和塞里格曼的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
【答案】皮特森和塞里格曼于2001年提出了完整的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用以描述优秀的和积极的个人品质。在此体系中,美德、个人品质和促成条件都可以区分开来。美德是由伦理学家赋予的核心特征价值,比如智慧、勇气;个人品质是可以用来获得美德的、稍微具体化的个性特质。整个体系中有6种美德和24种个人品质。
(1)美德
①在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中,包括有6种美德,它们分别是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
②这6种广义上的美德和历史上通过研究得出的、普遍存在的美德是一致的。它们可以在生物学中通过物种进化过程的研究找出证据,是幸存下来的物种在完成重要任务时必然使用的处理方式。
③对任何个体来说,要塑造良好的人格,上述的6种美德都必须在自己的价值观中表现出来。
(2)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个体获得美德的途径。在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中所包含的个人品质中,积极的个人特征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①是特质的;
②有助于实现优质生活的;
③符合道德价值的;
④不贬低他人的;
⑤能够得到公众社会肯定的;
⑥社会角色榜样所体现的、具有高度价值意义的;
⑦杰出成就者所具有的、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特征。
另外,还有衡量积极的个人品质其他的标准:
①即不能用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的标准来表示其对立面;
②天分和能力(比如智力)及不具有文化普遍性(比如整洁、宽容、节俭)的一些积极个人品质,由于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赋予它们同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它们不属于此系统;
③每一个美德集合中的品质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和核心美德有关,但又各不相同,因为它们都涉及某一核心美德。
(3)促成条件
①含义
皮特森和塞里格曼还指出,美德和个人品质的形成有其适当的环境条件,这就是所谓的促成条件。这些条件让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展现相应的个人品质,并有助于培养美德。
②内容
促成条件包括:
a. 有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