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中俄联合研究生院)852微生物学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螺旋菌。
【答案】螺旋菌是指形状为螺旋状的细菌。
2. 逐个检出法。
【答案】逐个检出法是指检出缺陷型突变株的方法。其内容是:把经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涂布在平板上,待长成单个菌落后,用接种针或灭过菌的牙签把这些单个菌落逐个依次地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和另一完全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如果在完全培养基的某一部位上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这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3. 变异。
【答案】变异是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4. 成斑率。
【答案】成斑率是指同一样品根据噬菌斑计算出来的效价与用电镜计算出来的效价之比。
5. 对数生长期。
【答案】对数生长期是指微生物生长经过迟缓期后,进入快速分裂阶段,以最大速率生长和分裂,群体成倍数增长,群体细胞数量呈对数増加或指数速率増加的生长阶段。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平衡生长。
6. parasexual reproduction
【答案】parasexual reproduction 即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7. 胶原酶。
【答案】胶原酶是能水解胶原蛋白以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扩散的酶。
8. 代谢物回本补顺序(anaplerotic sequence)。
,又称代谢物补偿途径或添补途径【答案】代谢物回补顺序(anaplerotic sequence )
,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那些(replenishment pathway )
反应。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16S (18S )rRNA 目前被挑选作为研究微生物进化的主要对象?
【答案】16S (18S )rRNA 目前被挑选作为研究微生物进化的主要对象的主要原因有:
(1)16S (18S )rRNA 普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不论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因此可以比较它们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
(2)16S (18S )rRNA 的生理功能及时重要又恒定;
(3)16S (18S )rRNA 在细胞中的含量较高、较易提取;
(4)编码rRNA 的基因十分稳定;
(5)rRNA 的某些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
(6)相对分子量适中,信息量大、易于分析。
10.具有哪些特点的生物分子才能作为抗原?
【答案】(1)抗原的定义: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
(2)抗原一般应同时具备两个特征:
①免疫原性,又称抗原性,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征;
②免疫反应性,或称反应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征。
1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方法 (注明所用培养基及其碳氮源、培养条件)。
【答案】(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①制作PH7.0〜7.2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碳源为牛肉膏,氮源为蛋白胨)
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细菌。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①制作pH 为7.2〜7.4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是,氮源为硝酸钾)
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37°C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便可得到菌落小、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的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7〜10天,便可得到菌落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的放线菌。
(3)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①制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马铃薯)
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不透明的酵母菌。
(4)从土壤中分离霉菌的方法:
,添加80%乳酸数①制作pH 为自然的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豆芽汁)
滴,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3〜4天,便可得到菌落呈绒状、棉絮状或蝴蛛网状霉菌。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
12.为什么说在污水治理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借助于微生物的处理法?
【答案】在污水治理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借助于微生物的处理法,原因在于: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污水处理装置这一小型生态系统内,利用各种生理生化性能的微生物类群间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当高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后,其中的自然微生物区系在好氧条件下,根据其中营养物质或有毒物质的情况,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选择性的培养条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微生物区系的有规律的更迭,从而使水中的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去除污染物和沉降、分层的效果。自然去除废气后的低清水,可流入河道。经好氧性微生物处理后的废渔一一活性污泥或
更高的有机物,它们可通过厌氧处理而生产出有用的沼生物膜的残余物,则是比原来污水的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8〜30°C温箱中,培养3〜5天,便可得到菌落较大、湿润、表面光滑、较
气和有机肥料。
13.什么是双名法和三名法?什么时候用双名法和三名法?
【答案】(1)双名法的定义:
双名法是指一个物种的学名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组成,属名的词首须大写,种名加词的字首须小写。
(2)三名法的定义:
三名法是以种为中心用二名法对群的命名不能完全表达时所采用的命名方式。由属名+种本名+亚种本名三部分所组成的。
(3)双名法和三名法的使用条件:
当某种微生物有十一个亚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它应该由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 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在双名法和三名法中属名、种名加词和亚种或变种的加词须排斜体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