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管理过程

【答案】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领导者组织协调学校管理的各种要素正常运转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活动的程序状态,它是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过程由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客体和学校管理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其特性为:①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②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持续向前发展的有序过程。③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学校管理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预期目标。

2. 教育现代化

【答案】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3.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4.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贡献。

【答案】霍桑实验是指在19世纪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带给工人的是压抑、苦闷和反抗的背景下,从1924年开始,美国科学界组织一批专家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有关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924~1927年是第一阶段,1927~1932年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从研究物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的。第二阶段是从生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入手的。

霍桑实验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梅奥在实验基础上撰写的《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书中全

面系统地论述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梅奥认为,工人不是机械的动物,而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因此,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着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他反对以往管理理论中把工人当作工具人(机械人)或经济人的说法。他强调人是社会人。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管理人员既要强化正式群体,又不要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其中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这会伤害人的感情。增加了个人与管理者的隔阂。

霍桑试验回应了泰勒的科学管埋给上人们带来的压抑、苦闷和反抗,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抓所谓用金钱和严格分工制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梦想,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强调了对工人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试验大大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研究,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5. 教育信息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答案】教育信息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信息管理的主体来看,需要履行以下主要职能:收集与沟通、分析与解释、预测与引导、研究与开发、公开与保密。

(1)收集与沟通

①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是教育行政部门最基本的信息管理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教育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并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决策与规划提供信息基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在收集信息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信息服务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行政部门在收集信息时,应该考虑公众的教育信息需求,而不是把上级作为唯一的信息服务对象。

二是教育信息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指标体系不仅要涉及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果,还应该涉及教育背景与教育过程。

三是确保教育信息的真实性。教育行政部门在收集信息时要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②信息沟通

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向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还应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相关性。而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就必须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以纵向传播为主,包括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和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其他政府部门及时了解与教育相关的信息,为教育决策和规划提供信息;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教育领域的信息传达给其他政府部门,以获取支持与帮助。

从制度层面看,解决沟通障碍的途径有二:一是建立激励机构,将信息沟通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 _是建立问责制,让当事人为其隐匿信息所造成的后果担责。

(2)分析与解释

收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信息,而有效利用信息,就需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滤提炼,揭示信息的真实含义,把握信息的真正价值。信息分析得越准确,其实用性与可靠性就越强。信息分析与解释还包括对虚假信息的鉴别与澄清。

信息分析与解释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特别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解释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权威机构,有义务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和理性的分析,以引导人们作出正确选择。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具有分析与解释信息的优势。(3)研究与开发

信息研究与开发是在分析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未来的解决之道。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经验表明,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最丰富而全面的信息,也最具备调动各种研究力量和组织大型研究的能力,所以教育行政部门不仅仅要履行“领导”职能,而且还应行使“服务”职能,即通过组织开发权威的改革工具,来更好地引领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4)预测与引导

信息预测与引导是指行政主体所应承担的对行政事态发展的方向作出预测、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有关社会发展格局判断信息的义务。

①信息预测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领域的主管部门,负有对教育事态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推论和判断的义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管理机构,拥有专业知识,了解教育的运行规律,对教育事务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具备对教育事态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推论和判断的能力。

②信息引导

信息引导一方面是指政府在实施经济和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发布信息,表明政府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图及主张,从而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信息引导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负面事件”的正面引导。面对“负面事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说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更多地提供一些如何救治、如何预防、如何矫正的信息,从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来共同面对,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协助政府部门。

信息引导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发布“预警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紧迫性,及时发布能够避免社会遭受更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5)公开与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