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1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公共部门如何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
【答案】公共部门要成功的进行战略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考。
,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发展一种(2)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
全局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
(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这不仅有利于获取广泛的信息,也有利于克服实施战略管理的障碍。
(4)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将问题放在更高层次上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短期利益可以让位于长远利益。
(5)追求满意。在战略管理中,满意比最佳更为重要。用可以接受的战略实现满意结果,这比用不受欢迎的战略而没有实现最佳结果要好得多。
(6)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达到类似的结果是可能的。得到成功的结果远比规定得到这一结果的方法更为重要。
2.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答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功能的需要,所提供信息的系统。系山资料收集、分析、选择、存储、处理及传播等步骤构成的整个过程与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在过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集中数据处理阶段(1954-1965)。
从第一台商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管理信息系统仅仅处理这样一些数据。集中处理的标志是批处理,即数据都储存起来再集中处理。
(2)面向管理的数据处理阶段(1965-1980)
A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集中处理扩展到能为管理活动提高辅助信息。这时,信息系统被专门设计成能帮助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建立了分离的信息系统部门,远程终端也引入到系统。
(3)分布式终端用户计算阶段(1980-1985)。
集中式的数据处理迅速被分布式系统所取代,即部分的或全部的计算机逻辑功能是在中央主机之外实现。管理者变成了终端用户。管理者不得不面对计算机技术和它提高的东西。
(4)交互网络阶段(199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信息系统己发展到高度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系统目标的阶段,重点是建立和实现终端用户之间的联络机制。借助于互联网络,一位管理者的计算机可以与其他
计算机进行通信联系,可以将自己的计算机变成一个终端来进入大型计算机系统,可以共享外面数据库的数据。网络正在改变着管理的方式。
至于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会更为快速、准确、有效率地处理信息,这一系统会变得更为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更有利于管理者处理复杂的问题。
3. 试说明不同政府预算制度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案】政府预算制度主要包括传统预算制度、以达成经济政策任务为目标的复式预算、以实现科学管理效果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和零基预算。其特点及优缺点分别分析如下:
(1)传统预算制度
①传统预算制度的特点:原则上是“量出为人”或“收支平衡”,内容上旨在将国家一切收支全部编入单一预算之内。
②传统预算制度的优点:人民的代表很容易了解国家财政的全貌,以便监督政府活动。
③传统预算制度的缺点:a. 预算科目的分类不能对年度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记录; b. 支出按机关类别编列,并非按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要具体计算政府某项服务的成本几乎不可能; c. 各种费用不按性质区分,即对经常账目与资本账目不加区别,在政府经济活动扩张,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时,该缺点十分严重; d. 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而且以税收应付政府支出,但政府收入随经济循环变动,而政府支出在萧条时期需要大量增加,如果每年维持平衡,则经济不稳定程度就会增加。
(2)复式预算制度
①复式预算制度的特点:a. 以预算作为挽救经济危机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工具; b ,放弃预算的逐年平衡,而改采用按经济的景气循环同期的预算平衡原则; c. 虽给予政府财政政策以弹性,但依国家资本状况的变化,以衡量财政健全与否的原则依然保持。
②复式预算制度的优点:a. 明确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并了解公共资本的积蓄动向; b. 经常性顶算与资本预算的划分使政府可以按轻重缓急衡量经常与资本支出,便于考核经常支出,且以其结余资金用于投资; c. 使财政的运用不再受狭义的预算平衡观念的拘束,对资本支出可以按经济情况予以必要的调节; 使每年的预算与长期经济发展计划保持密切而长期的联系; d. 资本预算成为独立预算,这一方面有助于资本形成,另一方面确立了长期平衡观念。
③复式预算制度的缺点:a. 投资结构问题。可能出现尽量加强资本支出,而过分节省经常性支出,重视物资投资,而忽视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 b. 导致资本支出膨胀。以公债从事投资,税收收入供应经常性开支,势必形成资本支出过度膨胀; c. 增加日后财政负担。举债投资增加了政府以后的负担。
(3)绩效预算制度
①绩效预算制度的特点:a. 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 b. 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与所需投入之间的关系; c. 尽量使计划包罗无遗,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②绩效预算制度的优点:a. 寻求工作衡量单位,计划每一计划单位所耗成本,以决定各项工作是否值得实施; b. 针对过去成果与现行计划比较,借以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 c. 比较各机关同性质之活动所需的经费,以便考核行政管理效率,并提出改进意见; d. 把企业成本观念引至政府,有
助政府机关成本一效益分析。
③绩效预算制度的缺点:a. 着眼于管理上的经济效率,往往忽视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 b. 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而难以采行; c. 政府机关的活动,有时涉及无形成本、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 d. 强调单一年度预算与计划的配合,对组织未来日标的政策设计无法连贯; c. 忽略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
(4)设计计划预算制度
①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特点:。. 以运作化观点去分析计划的目标; b. 分析一年和数年内政策计划的总成本; c. 分析达成目标的不同方式,此可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式进行; d. 以比较方式去研究分析所有政府政策计划的成本与利益。
②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优点:a. 融合设计、计划、预算三者为一体,注重设计功能的发挥; b. 采用长程方法,预先设计数年间之政策成本与效益,详实考核; c. 阐明国家目标,辨认何者为最迫切者,并确定达成目标之政策途径及其成本之计算,表示政府努力改善公共政策决定的决心; d. 便利政府资源作最佳运用,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率,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原则,寻求达成目标之各种交替方案,以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达到最适当计划的最佳报偿; e. 使长期政策计划目标之设定与短期预算之编制形成有机的联系,提高总体资源配置的效率; f. 利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对于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尽可能予以数量化,以建立具体的评估标准; 9. 明确确立政策目标,详细标明各种政策决定的过程,以符合政府预算公升负责的态度。
③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缺点:a. 实际成本不易确定,尤其以间接成本为最,而共同成本亦难以精确推算,国防及外交政策等施政工作的效益不易确定; b. 预算全由高层作重大决策,容易使决策者集权十中央政府; c. 以明确目标和量化方法解决问题,容易导致政治冲突与对抗,特别是立法部门以及利益集团间难以调和; d. 设计计划预算虽是“目标导向”的技术,但国家的目标有时是难以认定的,有时受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故难以评估。
(5)零基预算制度
①零基预算制度的特点:a. 拟由预算的分配来评核政府方案的政治可遇性与行政效能; b. 现有的计划和活动不是自动地预算拨付,而是由行政主管合理说明其继续存在而成为年度预算循环部分的理由; c. 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整于零,重新开始。d. 重视计划的削减,要求各机关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应提升计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
②零基预算制度的优点:a. 以零为预算编制为基础,不受往年预算金额的拘束,对新旧计划均须考虑,可避免传统预算累积加成与持续膨胀的弊端; b. 一律以决策包的效益评估为基础,删除效益较低的计划,可使国家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 c. 承袭设计划预算的精神,仍有长程规划与整体资源合理配置的优点,但其以决策包取代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计划策定,更有利于利用主管人员专门知识与经验弥补系统分析人才的不足,且决策包由基层人员拟定,符合下情上达,注重基层沟通的民主精神; d. 新旧计划均以同一基础评估,对新计划有激励作用,对无效率的旧计划予以删除,具有兴利除害、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用; e. 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与分级,有助于预算分配的弹性,在预算执行期间如有新业务或应删除计划,亦以相同的步骤评估,不至于形成累积庞大会计剩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