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技法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郑君里

【答案】郑君里为新中国建立之前已经创作有出色作品的第三代电影人,40年代末期导演的《乌鸦与麻雀》成为中国讽刺喜剧的杰作。与郑君里、岑范共同执导《林则徐》,影片从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的禁烟运动展开,通过禁烟运动、反英斗争等重大事件展现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的风云变幻。该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二是在叙事和造型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2. 《玉梨魂》

【答案】郑正秋1924年根据当时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玉梨魂》改编拍摄的无声故事片。影片讲述蠕居寡妇梨娘与儿子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相爱,由于礼法不可逾越,她忍受内心痛苦将小姑箱倩嫁给何梦霞。由于旧情难以割舍,何梦霞投笔从戎,梨娘忧郁而亡。原著中小姑箔倩也郁闷而死。郑正秋将这出大悲剧改为团圆结局一一摘倩携带梨娘的遗书和侄儿一起长途跋涉寻找何梦霞,最终何梦霞与药倩和好。该片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寄予深厚的同情。

3.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4.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5. 沈浮

【答案】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沈浮为40-50年代著名导演,《万家灯火》为其40年代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相当现实化的影片。通过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真实表现了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生活的面貌,隐含了对现实的剖析和揭示。《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6. 《邻居》

【答案】《邻居》为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影片讲述一幢建工学院的单身宿舍楼中的邻居们在嘈杂拥挤不堪中生活的过程,以生活原生态去结构作品,再现生活的现实图景与人物内心世界。影片和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方式形成不同,着力发挥生活状态视像与音响的还原,记载生活的本有面目。《邻居》所代表的纪实化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长镜头手段对戏剧化电影的反拨,从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表演等多方面带来新气象,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7.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8. 吴永刚

【答案】吴永刚(1907-1982)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演、编剧。1934年由编导《神女》而一举成名。《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

9. 《红高梁》

【答案】张艺谋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创新意识真正得到体现的佳作。最为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强烈的理想精神,和对人性的张扬达到最为酣畅淋漓的程度,影象锻造的世界为千白年来压抑隐忍人性打开了鲜活快意的天地,这与传统第五代影片的凝重深沉形成巨大对比。张艺谋第一部正式导演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创造了视觉的欢宴。

10.《早春二月》

【答案】谢铁骊代表作,《早春二月》是一部根据左联烈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中国名著改编片中的杰作。在十七年影片中,描写情感尤其是人性的艺术化深度作品当属《早春二月》,尤其是本片以刻画小知识分子的思想复杂、深刻而较之单一化的情感表现更具有一种艺术价值。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意化表现是突出的特点。《早春》的人物形象是更多带上人道主义色彩的人物,是当时新中国电影中少有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二、简答题

11.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

(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

“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而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二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

12.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

(2)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13.什么是“表现蒙太奇”? 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表现蒙太奇的定义

表现蒙太奇是由创作者强制性介入带来的,表现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蒙太奇类别,它不能依据不同的时空标志去辨识,而是直接把切换的镜头强制性地连接起来,去表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特定意图。表现蒙太奇必须仰仗观众的心理回应,它观众在观赏影片过程中对某种心理回应产生预期,表现蒙太奇就比较容易被读解和接受; 如果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创作者对镜头的强制性连接不一致,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①理性蒙太奇

a. 理性蒙太奇通过叙事镜头和非叙事镜头的组合,形成原来镜头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它是所有蒙太奇镜头中最强调理性,也最为抽象、最晦涩难懂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与幕僚交谈的镜头之后,爱森斯坦突然插入一个“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