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810传播业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2.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3.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 大众

【答案】大众(mass )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卞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⑥同质性。

5.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

【答案】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是指选择采用陈述的方法,通过或真或假、清晰的或糊涂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者产品做尽可能好或者尽可能坏的说明。例如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最好听的语言。这种宣传方法与语义学上的偏向技巧基本上是一样的。“洗牌作弊法”也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二、简答题

6. 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动、印度尼西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a.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最不安全,例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所带来的危险要比冷静应对大得多。

b. 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另一些原理,如“匿名性”原理。例如,研究表明,“打砸抢”分子中不少人是平时循规蹈矩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其淹没在人群之中,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会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的行为。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7. 简析清末基督教报刊对华传播的脉络和影响面。

【答案】(1)清末基督教报刊的创办背景

清末这一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一战争至1912年宣统退位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或战争侵略或谋求财富,以及为了宗教信仰积极投身传教事业的外国传教士,这一时期,基督教所办报刊对我国新闻传播史影响重大,很多教会办的报刊成为当地最早的中文刊物。

(2)各地区按时间脉络,清末以后创刊的基督教报刊

①上海的基督教报刊

1857年由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

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1875年5月5日自广州迁至上海出版的《小孩月报》改名《小孩月报志异》,由上海基督教清心书馆发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主编,设有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栏目,文字浅近易读,每期销约2000份,1876年改名《小孩月报》,1881年改名《月报》,1914年改名《开风报》,同年夏因欧战爆发自行停刊,先后出版40年。

1887年11月成立的“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广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一力面着力介绍西力文明; 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1891年2月创刊,《中西教会报》,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876年2月17日创刊的《格致汇编》,由英人傅兰雅主持。月刊,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都有所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该刊一再重印,重印时往往补入一部分新内容,1882年1月下旬出至第4年第12卷后停刊。

②厦门的基督教报刊

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为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布德(C.Budd )主办,用闽语方言写作,内容以一般新闻及教务方面信息为主。

1888年,《漳泉公会报》在厦门创刊,月刊,为一份用闽南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