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2. UGC 【答案】UGC 是“UserGeneratedContent ”的缩写,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 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 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 的主要应用形式。 3.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 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二个特点: 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③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4. 多媒体 【答案】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5.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
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二、简答题
6. 简述抽样调查法中的主要随机抽样技术。
【答案】抽样调查法中的主要随机抽样技术包括: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骸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
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
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多级抽样
又称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7. 简述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答案】(1)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下九个方面: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②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
③避免使用暖昧、多义的词语。
④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⑤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③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⑦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⑧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
⑨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2)问卷中的问项,依回答力一式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
①闭合式问项是指问卷中规定几种答案,请答卷者从中作出选择回答的问题。
②开放式问项是指请答卷者自由回答的问题。
在一份问卷中,两者并用的情况也常见。
8. 请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答案】(1)文化是某种集体的、和他人共享的东西(没有全然的个人文化)。文化必然具有某些以图形及非意图性符号的表达形式,还具有某些模式、次序或规律,因此也具有某些评估的面向(只要和文化所规定的模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化具各(或己经具备)动态的连续性,所以,传播也许是文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属性。因为,没有传播,文化便无法发展、生存、延续并广泛地传承。对于大众传播研究来说,文化的这些特征具有某些明显的含义,因为大众传播无论在生产或应用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文化的面向。如果从三个观点出发来观察文化:人、物(文本、文化制品)与人类实践(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不管在媒介经验之前、之后和媒介经验中,媒介受众的组成和行为(围绕在媒介选择与使用周围的实践)都是符合文化模式的。
(3)文化产品(以形象、观念和符号为表达形式)在媒介市场上以商品的形式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心理满足、娱乐,以及对世界及自己所处位置的想象,结果经常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结构以及我们从属于这种结构(虚假意识)的事实。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主要通过我们对商业性大众媒介的依赖而进行的。
(4)就像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倾向,早在新闻大多仍属于资讯性质时就有许多的讨论,人们认为这些会造成对政治参与的忽视与疏离。自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论点(Brands1998),认为通俗文化有其正面的效果,而且也并无证据证明“媒介是造成这种文化倾向的原因”。当然,新兴的文本类型和形式可能不符合旧媒介的资讯价值标准,不过和较传统的媒介形式一样,它们可能可以满足重要的需求,而这些较传统的媒介形式事实上并未消失。但对于许多通俗媒介而言,并未具有告知或启蒙的效果。
(5)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可能对社会产生重要然而却不受注意的效果。例如,大量看电视会让人感到世界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电视可能正在引导大量看电视者感到一个“罪恶的世界”。而充满恐惧的人也许会欢迎采用镇压的手段,以减少焦虑。格伯纳及其同事认为,这可能是电视所造成的最主要且影响最广的涵化效果之一。
(6)从媒介内容描述的暴力和色情的情况中所凸现出来的媒介效果议题,已经成为相当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主要担忧的是,媒介经常呈现的犯罪和攻击性内容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介。
(7)有关性别的议题几乎触及了媒介与文化关系的每一个层面。女性主义者的观点开启了不同的大众传播分析路线,其中一种分析方式所关注的是:许多媒介文本在编码的方式上通常会受到受众期望的影响,且媒介文本的编码也存在深刻而持久的性别化。
(8)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大众媒介对于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