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神话,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 真正科学的中国神话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而最近二十多年来,神话研究又向进一步广度和深度发展,无论在神话理论上,还是在神话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时期的神话,是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但多数学者或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神话的演变;或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的产生与演进,进而研究神话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主要从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演变入手,探先秦神话产生、演变的轨迹,或许有益于更全面地了解先秦神话。 本文认为战国中后期神仙思想的兴起,引发了先秦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神话运动。在这一运动影响下,不仅产生了许多新神话,而且使得许多神话由质到文,由简到繁,许多流传后世的神话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中国神话研究作一综述,多数研究者或认为神话只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或认为中国神话原本很丰富、很系统,由于受"历史学家"把神话历史化的"厄运",而仅存零星断片。从而提出问题,即在"神话历史化"的同时,战国中期也存在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神话化运动的历史事实。第二部分分析了"黄帝三百年"、"黄帝四面"、"夔一足"、"嫦娥奔月"、"羿射十日"、"防风氏"、"五方神"等神话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探寻其神话原型,他们原本是历史上的文化英雄或部落豪酋,到战国中后期而逐渐演变为神话人物,说明在战国中后期存在着一场大规模的神话运动。第三部分分析了战国中后期神仙思想的形成,以及它们读神话化运动产生影响的原因。首先分析了从西周到春秋长寿思想的演变过程,人们从追求"眉寿"、"令终"到追求"难老"、"毋死";接着阐述了道家养生观(主要是在对人的自然生命追求方面)对神仙思想的影响,即由保身贵身到却老,特别是道家为延年益寿而采取的养生术:导引、辟谷、行气等,对神仙思想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灵魂不死观念的演变,即不死的灵魂由无形到"有形"即设主、立尸,从而激发了人们对肉体不死的追求;最后从春秋战国的社会剧变入手,在重现实的观念支配下,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理性思维发展的同时,人的生物本性得到自由伸张,这是神仙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正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原因的互动,在战国中后期不死的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神仙思想的形成。神仙方士为了迎合君主的成仙心理,一方面寻找不死药,同时也在编造成仙故事,把传说中的文化英雄或部落豪酋神话化,以激发君主求仙的更大热情。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神话化运动开始了。第四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中国神话研究误区的原因,即受古史辨运动疑古思想、人类学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和对马克思关于神话论述的教条主义理解有关。进而指出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只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只有灵活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国神话。最后在结语中指出,战国中后期的神话运动是继原始社会神话产生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造神运动。这不仅满足了当时君主的心理需求,而且对汉代政治神学的产生和道家到道教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战国中后期的神话运动,不仅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且在中国神话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