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626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组织是指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组织与环境密切相关
企业外部存在的一切都是企业的环境。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企业活动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方式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可以被定义为存在于企业组织边界之外、并对企业组织具有潜在的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
(2)环境的复杂性对组织的影响
复杂性是指环境由多个不同质的要素构成。随着复杂性程度的提高,组织就要设置更多的职位和部门来负责对外联系,并配备更多的综合人员来协调各部门工作,结构的复杂程度就随之提高,组织的集权化程度也必然降低,环境的变动性取决于构成要素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可预见程度。
(3)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任何组织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组织外部的环境必然会对内部的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小同的层次:
①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组织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组织与外部存在的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也存在分工问题。社会分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组织内部工作内容,从而所需完成的任务、所需设立的职务和部门不一样。
②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环境不同,使组织中各项工作完成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组织日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样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当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企业关心的是如何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生产线或生产车间,企业的生产职能就会比其他部门显得更为重要,而相对要冷落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 但是一旦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则营销职能就会得到强化,营销部门自然就会成为组织的中心。
③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否稳定,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稳定环境中的经营,要求设计出被称为“机械式管理系统”的稳固结构。管理部门与人员的职责界限分明,工作内容和程序经过仔细的规定,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固定,等级结构严密。而多变的环境则要求组织结构灵活(称为“柔性的管理系统”),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和工作内容需要经常做适应性的调整,组织设计中强调的是部门间的横向沟通而不是纵向的等级控制。
(4)织织对环境的积极反作用
①组织主动地了解环境状况,获得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通过调整自己的日标,避开对自
己不利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②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使之适应自己活动和发展,而无需改变自身的目标和结构;
③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创造和开拓新的环境,并主动地改造自身,建立组织与环境新的相互作用关系;
④组织对环境的反作用存在消极的一面,即对环境的破坏。这种消极的反作用又会影响组织的正常活动和发展。
2. 什么是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组织变革的目标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目标
①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环境因素具有不可控性,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任务目标、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如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②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一个组织中,管理者是决策的制定者和组织资源的分配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者必须要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决策、组织和领导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管理者一方面需要调整过去的领导风格和决策程序,使组织更具灵活性和柔性,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要求重构层级之间、工作团队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组织变革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
③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组织变革的最直接感受者就是组织的员工。组织如若不能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顺势改变员工对变革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就可能无法使组织变革措施得到员工的认同、支持和贯彻执行。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改变员工的固有观念、态度和行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组织要使人员更具环境适应性,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决策中要更多地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授权,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造和更新整个组织文化。
3.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何谓创新? 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的含义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是因为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地组织了创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正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企业家的率先创新、众多企业家的迅速模仿,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创新的内容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⑤
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后人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创新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与生产制造有关,制度创新主要涉及管理和管理体制,即主要涉及生产制造的制度环境。
4. 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2)第一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3)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4)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5)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5. 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这样的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1)该种说法不正确。
(2)具体原因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上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②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条件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