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818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2.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3. 印巴分立
【答案】印巴分立是指原英属印度境内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斗争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英国殖民者变换策略,决定对印度分而治之,并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主张根据居民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王公土邦享有独立地位或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此方案为主要政党— —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7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独立法》。8月14~15日,巴
基斯坦和印度各自实现独立,成为两个自治领。1950年和1956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宣布为独立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联邦。印巴独立是英属印度人民长期坚持反殖斗争的结果,是印巴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政策也为日后的印巴关系埋下了隐患。
4. 卡特“人权外交”
【答案】卡特“人权外交”是指最早是美国卡特政府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卡特政府宣称美国的任务是要在世界塑造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为此,美国便公开支持苏联内部持不同政见的人,并在欧安会等场所内用人权向苏联施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人权作为外交工具打击对手,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美国当前所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便是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结合的产物。美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个人己经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宣扬人道主义秩序,声称美国与义务维护和领导一个和平民主的社会,这些观点均为人权外交在新时期的翻版。此外,美国还常在国际上以人权问题打击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但收获甚微。由此可知,人权外交仍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的一种手法,这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防范和警惕。
5.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6. 布拉格之春
【答案】“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天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7. 慕尼黑阴谋
【答案】慕尼黑阴谋是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它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
新阶段。“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8. 东方慕尼黑阴谋
【答案】“东方慕尼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绥靖主义者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的阴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国际上,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政府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张伯伦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同日本妥协。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卫美国在亚太地区权益的目的,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政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英美出面解决中日争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加上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东方慕尼黑”阴谋终未得逞。
9. “铁血政策”
【答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傅斯麦的执政策略。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王室和容克地主的势力。他认为当今的重大问题己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他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又不超越危险的界限,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与血”的方式于1871年1月18日统一德国。
10.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