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4国际关系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2. 波茨坦协定

【答案】波茨坦协定是指《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由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 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该协定主要内容有:①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②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基本政治原则包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包括: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下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③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3.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4. 日俄战争

【答案】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

国主义战争。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自称“局外中立”,中国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的权益; 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 取得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 日俄可在各自铁路线上驻兵护路。这样,日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的存在,擅自作出分割中国东北的决定。日俄战争是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5.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6. 《最后议定书》

【答案】《最后议定书》是指于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通过的协定。《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祛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7. 东盟+3机制(中国与“10+3”)

【答案】东盟+3机制是指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10+3”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近年来,“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10+3”合作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

等领域拓展,己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10+3”在18个领域建立了约50个不同层次的对话机制,其中包括外交、经济、财政、农林、劳动、旅游、环境、文化、打击跨国犯罪、卫生、能源、信息通信、社会福利与发展、创新政府管理等14个部长会议机制。"10+3”合作机制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在“10+3”合作机制下,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中国为“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冷战的终结,彻底打破了两个平行市场的分野,原东方国家全面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世界经济迎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 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各国各地区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从而使全球化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功能的扩大,使之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运转的积极的、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在全球化时代里,机遇与挑战并存。

(1)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变化

①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依靠这一全球范围的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再造了自身和世界经济结构;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与开放、利用后发优势以及长期积累的基础,也成功地从全球化中获益。

②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使国际投资不断扩大、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的生产日趋国际化,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③与信息革命一起相互作用,使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变和加速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各国创造了新的增加财富的机会。

(2)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①集中表现在贫富对比日益悬殊上。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大约30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也有超过20亿的不发达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出现了下滑,其中有的还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

②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从而对国家的职能、包括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生产力涌向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工业国工人失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