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68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朝美核框架协议
【答案】朝美核框架协议是指于1994年10月,由朝美两国签署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朝鲜将不退出1985年参加的核不扩散条约(NPT ),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 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在2003年前帮助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以代替石墨反应堆; 同时在轻水反应堆建设过程中,美国将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以弥补其因冻结核反应堆而遭受的能源损失。协议签订后,朝鲜半岛局势得到很大改观,由紧张对峙变成“大缓和、小紧张”。
2. “软权力”
【答案】软权力是相对于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硬权力”而言,是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它最早由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软权力则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软权力”是目前大国竞争的新领域,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美国“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温和的、无形的,甚至是粗鄙的、低俗的,但其内容却比“硬权力”更为丰富和复杂,其影响力也比“硬权力”丰厚、久远。美国“软权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是:其基本形式是生活和娱乐中“无微不至”的美国影响; 中级形态是学习和工作中无所不在的美国方式; 以及在标准与规则中无所不至的美国权力。“软权力”使传统意义上“霸权”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扩大化和复杂化了。“硬权力”可以看成是“软权力”的基础,但只是其基础的一部分; 而“软权力”的膨胀却扩张了“硬权力”的威力,并给美国霸权披上了情与理的外衣。
3.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
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4.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5.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6.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指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的,同年4月11日批准生效的二战后中苏两国的结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②缔约国双方根据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③双方平等地发展与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提出废除时则延长5年,并依次顺延。该条约在50年代对防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灭。但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来,条约已名存实亡。到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提出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1979年4月3日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决定。为此,该条约自1980年4月11日始失效。
7.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
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8. 国际行为主体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东盟的认识。
【答案】(1)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它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成立几十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被称为“东盟方式”的独特的决策和行动方式,即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强调循序渐进和照顾各方舒适度的决策和运作模式。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
(4)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氏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氏会议、其他部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