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4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和”路线
【答案】“三和”路线是指赫鲁晓夫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他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2. 印度支那战争
【答案】印度支那战争是指1945年~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战后,越、老、柬相继宣布独立,但法国企图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遂于1945年9月入侵越南,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三国人民奋起抵抗,从1945年12月开始,进行了长达8.9年的英勇抗战,1950年5月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争局势。同年7月21日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保证在尊重老柬越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印度支那战争也是1975年结束的柬、越、老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为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从1955年起分别在南越,老挝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1958年颠覆富马联合政府,1959年挑起老挝内战。1961年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破坏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再次策动颠覆民族联合政府,并开始轰炸老挝解放区。同年8月2日制造“北部湾事件”,借口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起直接出兵南越,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1970年3月18日又趁西哈努克亲王出访,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接着直接出兵侵入。三国人民奋起反抗。柬埔寨人民于1975年6月攻下金边,解放全国; 越南人民迫使伪美政权于1973年1月签订《巴黎协定》,美军从越南撤军。1975年4月,西贡获解放,次年全国统一。老挝人民1973年2月迫使万象当局签订《万象协定》。1975年12月经过夺权斗争,建立了共和国。
3.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
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4.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处于保障本国安全的需要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以加强战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苏联突然转向与德国合作,把英法视为打击对象,这就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欧洲政治舞台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成为第二方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问的争端和抵触;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5. 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6. 波茨坦协定
【答案】波茨坦协定是指《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由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 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该协定主要内容有:①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②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基本政治原则包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
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包括: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下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③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7.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华沙条约组织是指在《华沙条约》基础上建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的共同抗衡北约的组织。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8. 《最后议定书》
【答案】《最后议定书》是指于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通过的协定。《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祛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二、简答题
9. 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①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
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对外政策。20世纪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0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