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设

【答案】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 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2. 政策环境

【答案】实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地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3.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4.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5.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6.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

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二、简答题

7. 简述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

(1)由全体一致规则得出的集体行动方案,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对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某些人受益,即这时行动方案的任何变化,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至少会使某‘个参与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状况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2)在全体一致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也小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上,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以获得满足,每个个体都有很强的激励去表达真正的个人意愿。

(3)可以避免“免费乘车行为”的发生。在全体一致投票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案能否进行的问题。假如某项集体决策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4)为了得到一个大家满意,对大家来说是最好(即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通常需要全体参与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其原因在于,每一名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因此,每项集体决策结果都必须顾及各人的利益与偏好。

8. 什么是经济可行性? 如何进行经济可行性比较?

【答案】(1)经济可行性是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力一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效益)。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考虑,某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只有利益超过成本或至少利益等于成本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或者说,只有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利益的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的值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经济可行性的具体标准有投入产出之比、生产力或效率、盈利率或获利性。如果一项政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可货币化,那么,就可进行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评估:

①可以对政策进行单独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决策者使用一些诸如收益率的度量标准来决定接受该方案的决定是否可取。

②可以将该政策与其他完全实现了货币化的政策对照评估,并通过运用货币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或者二者的比率,来选定最有利的政策。

第二种可货币化的评估类型再分为涉及目标相同的计划和政策评估以及涉及口标各异的计划或政策评估。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估有两个基本方法,即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一效能分析。

9. 什么是垃圾桶模型?

【答案】垃圾桶模型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科恩、奥尔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该模型认为,组织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1)垃圾桶模型的特征

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日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

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即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2)垃圾桶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桶模型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

①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a.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 b.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 c. 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②解决方案的速度。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另外,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

③决策者参与。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自姓,也会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制定的关键之一。

④决策的机会。金顿将组织的决策时机称为“政策之窗”。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趁热打铁,决策就可定案; 如果机会一失,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