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帕累托最优
【答案】帕累托最优,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小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2.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推断法。依据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回归分析可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类; 线性模型又可依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分析中,当研究的因果关系只涉及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时,称为一元回归分析; 当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因变量和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称为多元回归分析。此外,回归分析中,又依据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常线性回归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遇到非线性回归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手段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处理。
3.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4.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
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5.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6.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其具有下列儿个基本特征:
①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二、简答题
7.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答案】政策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政策科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中,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即政治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和社会心理学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关十政治学的研究途径,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这‘论著中概括了]又种模型或途径,即制度模型、过程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渐进模型、对策模型、系统模型、理性模型。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中则将西方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归纳为五种理论,即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
①系统理论。这种途径是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所提出的。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②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③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处理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妥协的结果。
④精英理论。这是山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的一种途径。公共政策研究的精英途径从政治学精英理论出发,认为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偏好、价值观和利益,而不是群众的要求; 政策的变化或完善实际上是精英们的价值观变化的结果。因此,政策实际上变成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们做出选择的机构; 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不是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⑤制度理论。这种途径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国家或政府机构历来是政治学研究的焦点,传统政治学则以政府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这正是公共政策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或个人决策的根本之点。
(2)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经济学途径历来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的‘个主导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①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也许是被最广泛地运用于公共政策研究的途径。它认为,应该通过市场机制,依靠个人而做出大部分的社会决策; 然而,市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②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③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有时也称为“新组织经济学”)是一种新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它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结果; 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 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富官僚制); 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