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学613中外美术史二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灵岩寺彩塑

【答案】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这些彩塑罗汉像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生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2.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3. 风俗画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它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成功的风俗画,描绘的是健康自然的社会风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画像石、画像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可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4. 青铜礼器

【答案】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占据突出的地位,成为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其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在祭祀和各种礼仪中的使用来体现,主要包括鼎、鬲、觚、爵、斝、簋等容器。

5. 颠张狂素

【答案】颠张狂素即为唐代书法家张旭与怀素之并称。在历史上有一定书法艺术地位。张旭,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代表作《古诗四帖》。怀素,其草书如风,奇幻变化,舒展自如,飘逸自然,用笔有“风趋电疾”之势,世称“狂素”,传有《自叙帖》、《食鱼帖》等。

6. 四僧

【答案】四僧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即原济(石涛)、主打、朱聋(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他们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绘画中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二、简答题

7. 简述林风眠的美术教育观。

【答案】林风眠,原名林风鸣,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美术教育观可以概括为“艺为救国”和“中西融合”。

(1)“艺为救国”

①林风眠是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新艺术运动与推行“艺为救国”的美育思想。他作为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提倡调和中西艺术,兼收并蓄,并终身实践,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

②他确信艺术是人生所有苦难的调剂品,要创造有生命力的新的艺术品来拯救国人,要以美育去引导国人恢复正常的人性。他认为一些玩政治、战争等一切罪恶之源,都是“感情的失衡”,并深信调剂感情的唯一利器是艺术。

(2)“中西融合”

①林风眠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融合中西绘画各自的长处,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②在艺术创作中,林风眠的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 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变化。他成功地将陶瓷等民间工艺的艺术表现融入到绘画中,简洁有力的线性表现,大笔铺陈的水墨渲染,都成为他常用的画法。

③在教学方法上,林风眠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他的精神,理解其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8. 简述清“四王”绘画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答案】清“四王”的绘画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清“四王”是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力图集古人大成的代表。“四王”之中包括两代人,第一代是王时敏与王鉴,第二代是王时敏的祖孙王原祁和王世敏、王鉴的学生王翚。

(2)“四王”一派的画家多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对古代人的师承不遗余力,苦心精研宋元所谓南宗大家名迹,功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尤其崇拜“四元家”。他们十分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型搬前挪后,构成一种元人己达到的理想境界,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但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由于他们能精研书画表现上共同的一面,注意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古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所以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审美趣味的表达更趋于精致。

(3)由于“四王”一派主张摹古,又在身世地位上具有代表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确立了正统地位。“四王”中又分两种,王时敏祖孙更注重笔墨风格,尤其醉心于黄公望,王原祁的画风,在当时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文人山水画家,而且多少左右了宫廷山水画风,追随者众多,形成了以王原祁为旗帜的娄东派。王鉴、王翚也从临摹入手,但路子较宽,也尚不忽视丘壑形象的创造。追随王翚者也多,形成了以王翚为依归的虞山派。

9. 简述吴昌硕的艺术特色。

【答案】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吴昌硕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他总是以篆描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

(2)诗、书、画、印一炉冶,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理想,也是他绘画的重要特色;

(3)用笔深厚有力,富于书法的韵味,用墨浓淡干湿,各得其宜,传达出超乎形似的神韵;

(4)绘画布局喜欢对角倾斜构图,作画也往往从画幅中间落笔,使他的画作极具古意,同时又极具现代感;

(5)题材多为梅兰竹菊和蔬果,用色大胆,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

10.山水画的精神和功能是什么?

【答案】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1)山水画的精神

①它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可以画出常长的长卷。

②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向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