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853西方现代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道

【答案】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2.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3.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普罗提诺的“太一”

【答案】普罗提诺的“太一”是普罗提诺对最高本体的命名。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太一”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其自身是无限完善和圆满的,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数量、心智和灵魂,既不运动又不静止,既不在空间中,也也不在时间中,它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和

静止。“太一”虽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称为“流溢”。“太一”通过“流溢”生成“理智”和“灵魂”,这样便产生了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

二、简答题

5. 伊壁鸿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对原子论的继承

伊壁坞鲁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就会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2)对原子论的发展

伊壁坞鲁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①重量的性质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②运动的原因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两个:

a. 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

b.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时所产生偏斜,导致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进而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鸡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由此,伊壁鸡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

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7.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8.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