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01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内容

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殖,就必须使他的资本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称为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或周转次数两种方法来表示。其中,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流通时间和资本的生产时间,周转时间越短,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 资本周转次数可表示为:

一定量周转次数越多,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

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以下的原理:

①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资本运动中周转时间与生产规模的关系。资本周转的任何阶段上时间的缩短,都可以减少对资本的占用。这样,节约的资本就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②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资本在周转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对剩余价值创造的作用。马克思把资本周转时间划分为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进一步把生产时间细分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进入生产过程的时间,即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即劳动时间; 劳动期间停止但生产过程仍在继续,听任自然过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等。通过这种划分,马克思揭示了价值的真正创造过程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为说明不同时间对提高资本增殖程度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资本周转理论按照资本不同部分的周转方式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由此揭示了生产要素的物质构成对生产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④资本周转理论对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分析,揭示了周转速度的不同对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增殖程度引起差别的原因,从而消除了现象形态上周转速度较快的资本能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神秘属性。马克思透过资本周转速度不同这一现象,揭示了现象背后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差别,说明了周转速度加快能够运用较少的预付资本实际使用更多的劳动。

⑤资本周转理论不仅揭示了个别资本运动时间对价值增殖的影响,而且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发展中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特定角度说明了各部门能够顺利发展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

(2)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反映了社会化商品

经济中生产流通在时间方面的一般规律,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本。通过加速资本周转,能节约资本占用,发挥资本潜能,减少精神磨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②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指明了方向。比如,科学确定折旧率,管好、用好折旧基金,使其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通过改进技术,降低储备,保证设备完好率,可以节省生产时间: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改进交通运输,以缩短流通时间。

③帮助研究经济周期问题。再生产出现周期波动,除了制度上的原因外,还有经济本身的原因。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是走出经济低速徘徊的有效途径。在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开发新的投资领域,如何对老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这样才能在经济上创造条件,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④有助于合理安排投资。要把投资期限的长短、资本回收期限的快慢地建设项日搭配合理,使经济能够平稳、持续发展。

2. 试分析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

【答案】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其目的是实现在资本的持续增殖。

(1)两者研究的侧重点

资本运动过程,从单个资本来说,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但考察研究的重点不同。 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过程所经历的阶段及采取的形式,以阐明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及其矛盾,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

考察资本周转则是把资本的运动当作一个周转的过程,从资本运动的时间和速度,及它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的,它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资本的现实运动一般是周而复始的,因此,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抽象形式,而资本周转才是资本运动的具体形式。或者也可以说,对资本循环的分析,是在抽象形式上对资本运动进行的考察; 而对资本周转的分析,则是在具体的形式上考察资本的运动。

(2)两者的内在联系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

①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②资本循环一次的时间和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止,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3.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试论述:

(1)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十共同富裕这1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一切新社会制度里都起作用的,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实行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私有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只有在公有制为卞体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力一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的途径有:

①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