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1新闻史论与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内部冲刺班模拟题5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式”
【答案】“图式”是指主体从事某种认识活动时, 面对认识对象的“先存心灵状态”, 或既有的“大脑主观状态”。图式概念反映的实质现象是, 人们在从事任何认识活动之前, 在面对任何认识对象时, 其大脑都是“有准备的头脑”, 而不是“白板”一块。12. 大众化报纸答:大众化报纸是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确立而出现的商业性报纸, 它以平民为读者对象, 价值低廉, 新闻简短, 文字通俗, 销售方便, 因此又被称为廉价报纸、“一分钱报纸”、“便士报”。
2.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 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 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Chewsframe )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 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力一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 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 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 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 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 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 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3. 事实
【答案】“事实”一词的涵义及范畴, 通常有三种理解:①事物、现象或事件本身是事实; ②人们对事物、现象或事件及其特征的感觉和知觉才是事实, 而事物、现象或事件本身不是事实; ③前两种都可以认定为事实。按照长期来的习惯认识和传统观点, 我们赞成第三种观点, 即把事物、现象或事件, 以及对事物、现象或事件的感觉和陈述都认定为事实。
4. 公平原则
【答案】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 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
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 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 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 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 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5. 新闻特写
【答案】新闻特写是指对新闻事件、人物活动和场景中富有特征的局部, 作细致描绘和再现的报道形式。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已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 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 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 使读者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 是新闻特写的长处。它的形象化表现, 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效果, 又有诱发联想的力量。特写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局部, 要求选材高度集中, 富于特点, 切忌贪大求全。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对事物作动态描写和立体再现, 力求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6. 媒介教育
【答案】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素养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教育之中, 由新闻院校向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因此, 毫无疑问它应当属于新闻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有限”?
【答案】在现实的传媒工作中, 会受到很多限制, 不能够完全实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 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这是在新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在新闻编排上, 按“当事人”的官职高低而不是新闻的内在价值顺序排列, 已经成为业内外皆知的“惯例”。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 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 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 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 而为了“保险”起见, 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
(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 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 大信息大投入, 小信息小投入。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 大信息大投入, 小信息小投入。有时候我们投入的比较少, 就造成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我们抓不住, 报道不出来。这种情形有时是传、受双方共同造成的。
(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 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 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