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1新闻史论与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内部冲刺班模拟题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它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④发扬优良作风; ⑤坚持改革创新; ⑥遵纪守法;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 喉舌论
【答案】喉舌一论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 主要是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日喉舌, 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 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 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早在19世纪初, 资产阶级报人都纷纷以国民的耳目喉舌自居。马克思也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在我国, 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将报刊的职能定性于与政治的关系, 肇始于这篇文章。
3.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即指新闻传播效果变量, 它包括:①传播者, 主要指新闻事业主办者、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新闻媒介的经营者; ②受传者, 是新闻传播效果最权威的评价者; ③传播内容, 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最本质的因素; ④传播媒介, 是新闻能进行传播的载体, 是必经之道; ⑤社会环境, 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4.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 使其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陶冶情操, 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
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 它耐“压”, 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5. 新闻事业的管理体制
【答案】新闻事业的管理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组织制度, 包括新闻事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结构、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等。这种组织制度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功能体系和运行规则组合起来的, 通常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新闻体制。
6. 舆论监督
【答案】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 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 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 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简答题
7. 请谈谈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答案】要实现“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的目标, 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做好以下工作:
(1)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
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 理所当然应当在全党的支持下进行工作。我国新闻事业同时又是人民的新闻事业, 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其必然的选择。因此,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动员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 并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为此, 要使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是每个党员和群众的共同责任, 要消除在一些党员和群众中存在的新闻工作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事, 同自己不相干的想法, 要使每个党员和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
从过去的经验看, 党员和群众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读报、评报活动, 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新闻单位, 帮助其改进工作; 做好报纸的推广宣传和发行工作, 扩大新闻事业的影响; 经常向新闻机构反映情况, 提供稿件, 帮助新闻单位更好地了解来自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愿望及要求, 保持同他们的联系等。
c2)建立健全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
为了使各地、各级党组织和各企事业单位能同新闻单位保持经常的、不间断的联系, 应当建立和健全各地、各级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 以其作为同新闻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的专门机构。这种机构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一些:
向新闻单位提供有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经验与业绩的宣传材料, 以及提供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困难与问题情况的材料; 协调与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新闻发布、公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