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案】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显出来,在继承上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完全在平地起造的人工山水园与利用天然山水而施以局部加工改造的天然山水园,由于建园基址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总体规划方式。
①人工山水园大型人工山水园的横向延展面极广,但人工筑山不能太高峻; 这种纵向起伏很小的尺度与横向延展面极大尺度之间的不谐调,对风景式园林来说,会使园景过分空疏、散漫、平淡,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园林的总体规划乃运用化整为零、集零成整的方式:园内创设一个或两个比较开朗的大景区,其余大部分地段划分为许多小的、景观较幽闭的景区、景点; 每个小景区、景点均自成单元,各具不同的景观主题、不同的建筑形象,功能也小尽相同,既是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格局。
②大型的天然山水园清王朝以满族入主中原,对自然山川林木感情很深,影响了对园林的看法,采用园林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方式,对建园基址的原始地貌进行精心地加工改造,调整山水的比例、联属、嵌合的关系,突出地貌景观的幽邃、开旷的穿插对比,保持并发扬山水植被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等。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清代皇帝在郊外园居的时间较长,需要增加园内建筑,匠师们利用园内建筑分量的加重,更有意识地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建筑成为许多局部景域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通过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外观、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显示出来。因而清代皇家园林建筑也趋于多样化,几乎包罗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全部个体、群体的型式,某些形式还适应于特殊的造景需要而创为多种变体,如避暑山庄。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了明代和清初,已经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因乾隆对江南园林的倾羡之情和占有欲望,促进了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做法,将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进行大融会,对江南园林的艺术和技术进行更全面、更广泛的吸收。其引进江南造园技艺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进行: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仿建具体名园。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在古代,与皇帝有关的建筑经常和皇权至尊联系起来,以此来巩固皇权统治。雍、乾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皇家园林象征皇权至尊的作用更大,如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圆明园整体象征古代所理解的世界范围。皇家园林内大量建置寺、观,尤以佛寺为多,寓意清王朝的满族统治者以标榜崇弘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园林
内大量的佛寺跟当时朝廷为团结、笼络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的上层人士,以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有直接的关系。
2.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中用于分割与联系园林空间的常用造景手法。
【答案】(1)分景:指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将大面积的园林空间划分成若干小面积的局部空间所形成的景观。分景是细化古典园林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之一。一般对于大型公园或大型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依据园林功能分区和使用目的的要求,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景区空间,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景观境界,各具特色的分景可使整体古典园林空间设计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园林分景的设计:对于大型公园或城市绿地,应依据园林设计功能分区要求专门设置不同的园景区域:如中心广场区、喷泉广场区、儿童游戏区、水景区、垂钓区、大型草坪、花坛区、种植区、观赏区、体闲购物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对于不同古典园林区域的位置选择,要注意将安静休闲区、垂钓区等与儿童游戏区、购物区分开设置,动静分离,以免相互干扰。对于每处园景区域,要做到区域的功能特征突出,使用合理,景色丰富多彩,达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
(2)隔景: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落实分景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各种材料所形成的景观,称为隔景。作为隔景,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实隔、虚隔及虚实相结合的分隔手法。
①实隔:常采用实墙、山石、建筑、密林等力一式分隔空间,使游人的视线在一个空间看不到另一个空间的古典园林景观。避免相邻景区人群干扰和声音千扰。
②虚隔:常采用水面、小桥、堤、岛、植物、道路等方式,使游人的视线通过遮挡还是能从一个空间看到另一个古典园林空间的景观,虚隔的方式丰富景观的层次,使得景致更深远、丰富,具有观赏性。
3. 简述清代阜家园林颐和园造园艺术特点。
【答案】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园中的古典建筑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3个景区,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各自独立成景,又相互依托,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1)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2)诗情画意的构思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其特点如下: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3)因地制宜的处理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周围共有十三里,全园面积四千一百多亩(约一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设计者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
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4)建筑为主的组景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率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5)园中有园的手法在颐和同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同颐乐殿,是帝后群原观剧之处。坑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是仿照无锡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4. 分析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答案】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园林规模皇家园林的规模都很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性质小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体。其广阔的面积、恢宏的建设、金碧辉煌的装饰彰显出帝王气派与皇家气象。
(2)指导思想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由此决定了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是山、水、建筑、花木和书画。而造同的主要工作是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书画楹联等。不同十私家园林的小中见大,皇家园林更注重移天缩地,虽然都是在人工上做文章,但私家园林的“巧”远远比不上皇家园林的“豪”。
(3)建筑风格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多姿多彩。帝王苑囿和一般宫廷建筑不同,由于其政治和生活上的要求而产生了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画,高脊重吻。而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和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建筑体量比较小巧,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其中的一些塔殿楼阁作为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衬,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
(4)园林功能皇家园林的功能齐全,集处理政务、寿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等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清代帝苑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宫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与使用,园林部分处于后侧,犹如后园。
5. 《园冶》中,关于水榭的描述:“榭也,籍也……”翻译这段话,并说明成书作者,朝代。举例说明水榭的选址,体型,方向。
【答案】《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