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的人本原理
【答案】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第一,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它要求管理者在一切管理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管理根本,使管理对象明确组织的整体目标、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自觉地并主动地为实现整体目标努力工作。
具体讲,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员工是组织的主体—尊重人; ②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依靠人; 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发展人; 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为了人。
企业在运用人本原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心员工个人需要; ②让员工感到受重视; ③要注意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④做好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
2. 计划与决策
【答案】(1)计划是关于未来的蓝图,是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其构成要素有: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决策后果和决策准则。
(3)计划和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①计划和决策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而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具体任务的安排。
②计划和决策又是互相联系的:a.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b. 在实际工作中,计划与决策是互相渗透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3. 非权力影响力
【答案】非权力影响力区别于权力影响力,它是指以本人的品德、才能、学识等因素为基础而形成的。这种影响力人皆有之。品格、才能、知识和感情在自然影响力的形成中最为重要。
其中,领导者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体现在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之中。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才能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简称。作为领导者,才
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种才能卓越的领导者就会使人们产生敬佩感,从而增加领导者的影响力。对领导者来说,决定自然影响力的才能主要是领导才能。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才能出众的人总是知识丰富的人。知识丰富的领导者,不仅可以提高领导能力,而且还容易与人接近,博得人们的信任,从而提高影响力。对于领导者来说,决定其影响力的首先是专业知识。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
4. 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
【答案】直线职能制是把军队式的直线制和泰罗的职能制结合起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主要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者的参谋。职能部门拟定的计划、方案统一由直线领导批准下达,职能部门无权直接进行指挥,只起业务指导作用,实行主管人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简单稳定的环境,适用于标准化技术进行常规性大批量生产的场合。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指按照组织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类型。在这种设计下,每个单位或事业部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事业部经理对本单位的绩效负责,同时拥有战略和运营决策的权力。公司总部通常扮演业务外部监管者的角色,协调和控制各事业部的活动,同时也提供诸如财务和法律方面的支援服务。但是,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门出发,忽视整个组织的利益,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5. 绩效评估
【答案】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业绩表现进行考察评价。组织中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整个组织的经营业绩。因而,必须定期对组织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以便作出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方面:①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②为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③促进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二、简答题
6. 人员配备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依循一定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选人的目的在于使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职务相应的工作。要使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首先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因才器用的原则。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使能力发展并得到允分证实的人去从事更高层次的、负更多责任的工作,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务需要的人有机会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达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7.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创新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规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请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简述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激发创新?
【答案】创新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并将创新这个概念纳入经济发展之中,论证创新在经济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创新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环境创新等。
一般来说,有三类因素可用来激发组织的创新力。它们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人力资源实践。为充分发挥组织结构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和人力资源因素激发组织创新力的作用,应该分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构性因素。结构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有机式结构。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的影响。因为其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程度低,从而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创新更容易得到采纳。
②充足的资源。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
③单位间的密切沟通。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像委员会、任务小组及其他这类机制都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得到创新成功组织的广泛采用。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创造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
②容忍不切实际。不切实际的东西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③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
④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⑤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
⑥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后,个人被鼓励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的途径。 ⑦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变化并快速做出反映。
(3)人力资源因素。对于人力资源因素,组织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高培训与发展投入。有创造力的组织要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保持其知识的更新。 ②有工作保障。给员工提高生活保障,以减少他们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
③有创造性的员工。组织应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
8. 简要分析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答案】(1)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和客观规律的表述,因此,它与管理工作中所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