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与意义。
【答案】(1)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和报纸、地上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
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虽然也有读者或视听众来信来访等反馈渠道,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而且是通过其他通信系统(邮政、交通、电话等)进行的。与此相比,新媒介的传播系统通常本身即具有双向渠道。
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传统媒介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报纸仅供阅读,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然可以声画文字并茂,但人们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新媒介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
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之内,而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则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条件。
(2)新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②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③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总之,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
2.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案】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
(1)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汉语中也译成“消息’夕、“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 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3. 简述“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不完善之处。
【答案】“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内进行选择; 对媒介而言,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而对受众来说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在这里,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因此,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
4. 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答案】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
(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在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一般事实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报道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
(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丁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
(4)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己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是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
(5)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收环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5.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