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645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阶段规律(孔德)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由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
,并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
又名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由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人们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2.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3.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4.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5.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简答题
6. 如何解释人日过程?
【答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人口过程:
(1)基本的概念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它们形成了人口变化的动态性。 (2)进行人口测量的两项重要指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学中进行人口测量的两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①人口的出生率
它受生理和社会双方面因素的约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育龄妇女(15}=49岁的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的数量、健康水平、生育水平、人口的性别年龄分布。
②人口的死亡率
它是受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a. 从生物角度看
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人口在不同时期都有其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b. 从社会因素来看
第一,一国的医疗卫生设施、人口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死亡率;
第二,一个国家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程度会影响不同阶层人员的死亡率;
第三,职业状况对死亡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事危险程度高、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群体患职业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人群,他们工作的危险性质也决定他们的死亡率偏高。
7. 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案】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十预,它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和局部的问题,而且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通过长期性的、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概括起来看,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基本的特点:
(1)公共性。“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和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②是指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一旦做出,就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在政策主体的管辖范围内,所有有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都应该遵循其行事。
(3)价值性。公共政策的价值性是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①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制定和实施的某些公共政策有时能够得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一致欢迎,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
②在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而公共政策往往处于这些利益矛盾的焦点上,其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③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政府的公共政策行动常常很难摆脱利益群体的影响,但同时政府也总是试图要使其公共政策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寻找平衡,尽可能兼顾各群体的利益。
8. 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答案】(1)角色距离理论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①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一方面条件: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 表现出了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