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79社会学原理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3.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4.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5.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6.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7.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8.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趋势的认识。这种变化有什么社会影响?
【答案】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是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它包括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内容。其中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力在人的幼年期尤其重要和明显,最初始于父母有意无意的性别角色期待,随后通过“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认伺”两种机制不断得以强化。
(1)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的趋势
①“男主女从”减弱和“内外不分”增强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小断提高,加速了家务劳动的电气化、社会化,使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生活,妇女要与男性一起平等地竞争,双方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②家庭生活中“男性中心”出现位移
方性别角色已不再是划分家庭角色地位和分工的唯一标准。人们开始本着经济的原则注重双方的合力,以各自独有的长处来形成家庭的核心。
③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向“双性角色”发展
以桑德拉贝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双性化”或日“男女兼性”的概念。“男女兼性”是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2)性别角色变迁的社会影响
①男女平等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参与社会生活,与男性一起平等地
竞争,从事一些曾经由男性主导的岗位,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②家庭角色地位和分下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照顾家庭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妇女的负担;
③性别角色的变迁,使得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更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④性别角色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观念,引起了新的社会思潮,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
10.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力度、刚度和致密度。
(1)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①控制力度。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②拎制刚度。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③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活动空间是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2)三者关系
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①社会控制出现的三种情况:
a. 当其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过度控制;
b. 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欠度控制;
c. 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而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成了过度与欠度控制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时要综合三个维度的值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控制还是欠度控制。
②正确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实现适度社会控制,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分困难的。
a.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容易导致社会失序甚至社会动乱; b. 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缺乏活力,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
c.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1.滕尼斯区分gemeinschaft (“礼俗社会”)与gesellschaft (“法理社会”)用意何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与滕尼斯的概念有什么差异?
【答案】(1)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含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