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财经大学614法学综合1之《法理学导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执法上的合理性原则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1)执法的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2)执法的合理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和发展,也可以说,它是在合法性原则的层面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执法的合理性原则内容包括:
①公平、公正原则。
②平等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基本内涵是相同案件相同处理,不同案件不同处理。 ③正当裁量原则,即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裁量决定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目的是适当的,或者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裁量决定的时候应该考虑相关因素,不能考虑不相关因素。
④比例原则,即执法主体在从事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时,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而且必须选择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方式行使之,行政行为应该合乎比例的、是恰当的。
2. 简述法的规范性的特点。
【答案】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指引人们行为的性质。法凭借规范性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用以遵循的模式、标准或方向。相较于其他社会规范的规范性而言,法的规范性是特殊的。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就对人们行为方式的规定而言,法采取独特的语言、语句、概念和结构,这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
①法在规范内容上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②法律规范语句具有更强的命令性;
③法律规范语句具有实证性;
④法律规范作为裁判标准具有权威性和独断性。
(2)就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式而言,法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可选择的指引,而且也具有确定性的指弓}。其他社会规范在上述方面不像法律规范表现的明显。
3. 从法学角度简述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答案】法律权利,是指由国家通过法律加以许可的自由意志支配的行为范围。权力,就是国家机关代表国家或公共利益以国家的强制力为支持而从事一定的行为并对一定的人或物产生实际影响的能力。
(1)二者的主体不同。权力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和组织和个人,主体具有特定性。权利的主体则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性。
(2)行为属性不同。“权利”一词通常是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但“权力”一词却只能指代表国
家或公共利益,绝不意味行使职权者的任何个人利益。
(3)法律地位不同。权利可有权利人独自享有,可以是一种有特定相对人的权利,也可以是有一般相对人的权利; 在存在与相对义务人的双边关系的条件下,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另外,权利主体对其享有的某些权利还可以转让。权力则只存在于与具体相对人的关系中,单独的主体无法行使其权力,因权力须对方的服从为条件,是管理与服从关系; 权力是单向的和自上而下的,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 权利主体对授予它的权力不得放弃或转让,政府权力对国家也是一种责任,不得怠用和不用,否则就是失职。
(4)强制性不同。国家机关的职权、权力是与国家的强制力密切联系的。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在多数情况下,直接或间接伴随着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与此不同,公民在其权利遭到侵犯时,一般只能要求国家机关的保护,而不能由公民自己来强制实施。
(5)对应关系不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权力与责任相对应。
4. 简述中国国藉的取得方式。
【答案】(1)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对于我国国籍的取得方式,相关法律主要有规定:
①中国国籍的取得方式采用的是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相结合的方式。
A.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
B.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 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C. 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②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即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申请人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同时,申请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 二是申请人定居在中国; 三是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③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公民,不再保留外国国籍,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则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也就是说,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二、论述题
5. 案情:在A 案件中,甲为马的所有者,乙盗窃了甲的马,然后在丙不知情的情况下把马卖给了丙。在甲起诉丙要回自己的马的时候,法官没有支持甲的诉求。在B 案件中,甲为马的所有者,乙通过欺诈的手段取得了甲的马,然后在丙不知情的情况下把马卖给了丙。在甲起诉后并要求要回自己马的时候,法官没有支持甲的诉求
问题:(1)在AB 案件中,乙通过盗窃和欺诈的手段取得甲马的行为,分别从法律责任分类的角度,来说明乙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3分)
【答案】法律责任,是指因为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者不当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利或者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在AB 案件中,乙通过盗窃和欺诈的手段取得甲马的行为,从法律责任分类的角度,对乙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①按照承担责任的主体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自然人责任、法人责任和国家责任。本题中,
乙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违法的行为; 其应承担自然人责仟。
②按照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本题中,乙的行为是盗窃或者欺诈甲的马,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当是财产责任。
③按照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本题中,乙盗窃或者欺诈的行为以过错为必要构成要件,属于过错责任。
④在法律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做的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本题中乙通过盗窃或者欺诈的方式取得甲的马,侵犯了甲对马的所有权,违反了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当然,视马的品种不同,价值大小小同,乙也可能会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有所区别。如果该马的价值达到或者超过了刑法的标准,乙还可能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2)如果在C 案件中,法官参照了A 和B 案件中的裁判依据的话,请说明C 案件的法官法律推理的步骤?
答: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形式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是以确定的具体案件事实和援用的法律规范这两个己知判断为前提运用推理,为司法判决提供正当理由。法律推理的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①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规范; ②分析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 ③分析、研究依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事实等几个步骤。
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辩证推理,又称为实质推理。如果在C 案件中,法官参照了A.B 案件中的裁判依据,则此时采用的是类比推理。具体的推理步骤:
①寻找相似性。寻找A , B 两个案件作为C 案件裁判的特殊的基点,即寻找A , B 两个案件与C 案件之间的相似性。
②寻找区别。区别A.B 两个案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A , B 两个案件作出同样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③判断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重要程度。将C 案件与A , B 两个案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是相同点更为重要,则依照A.B 案件的裁判依据作出判决; 如果是不同点更为重要,则作出与A , B 案不同的判决。
6. 2012年某日,某市城管局招聘的1000名“市容环境监督员”上岗了。“市容环境监督员”为普通市民,他们佩戴袖标,负责对违章停车的司机实施现场处罚。该局为此专门制作了《市容环境监督员执法手册》,其中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写道:“监督员实行岗位补贴加奖金的薪酬制度。岗位补贴每人每月500元,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到区。监督员所收取的罚款和停车费全额上缴区则政,由区则政按票据及时结算,80%返还奖励监督员本人……。”试从行政法角度对此做法加以分析和评价。
【答案】从行政法的兔度,本案中某市城管局的行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确定该《手册》的性质
题干中的《手册》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为其制定主体为某市城管局。因此,《手册》的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