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方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 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 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