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表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方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 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 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