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5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9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4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57
一、名词解释
1.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2.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3.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4.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5.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
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6.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7.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8.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二、简答题
9. 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答案】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
节和周期规律可循。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 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超自然神灵。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可以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这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攘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
(5)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占主导经济成分的社会里,祭天,祭祖,祭山川、土地之神,是农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禁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淡化。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这些习俗世代相沿,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作用; 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生产效益与社会精神文化效益是很明显的。
(7)农业娱乐风习
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 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10.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着人作为人的出现而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分化。
新时期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己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