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8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30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44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60
一、名词解释
1. 暗语
【答案】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此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悄悄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2.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3.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4.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二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5.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6.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7.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8.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二、简答题
9. 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其决定因素既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包括人们的精神信仰。这种看法是在对民俗的界定和各种“民俗”观念的对比、观照中形成的。
(1)对民俗的界定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它的范围,应该对“民间”(folk )和“风俗”(lore )二词的含义加以认真的考察。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方的定制; 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本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的态度。
(2)历史上的“民俗”观
①文化遗留物说
这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己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②精神文化说
这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述:“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人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一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③民问文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④传统文化说
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1961年,厄特利曾对西方流行的21种民俗定义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发现,“传统”一词出现率最高,达13次,可见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
(3)民俗传承的决定因素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精神信仰两方面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 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