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二、简答题

2. 婚姻幸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如何发展婚姻关系?

【答案】(1)身体条件

夫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获得婚姻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身体不只关系到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和行动,态度和对待行为。

(2)能力条件

①认知方面。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婚后生活中的问题是必需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方也需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②情绪和情感方面。伯吉斯和沃林(

绪上的依赖

关系,即相互共鸣的理解以及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是必要的。稳定的情绪和婚姻幸福感成正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应对对方的情绪,是夫妻生活的必要前提。

③决策和意志方面。现实中,结婚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见,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决策能力强、具有果断素质的夫妻,容易获得美满生活。

(3)期望条件

①一方的行为与配偶对前者期望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者的幸福感。实际表现与角色期望的差距越大,婚姻满意度越低。

②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我期望。如果其行为吻合于配偶期望,那么这是因为夫妻的自我期望与对他期望之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彼此认同对于婚后幸福至关重要。

③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夫妻,容易在期望方面达成一致。但是,每个人所受到的具体环境影响是不同的,这方面的差异越大,夫妻进入和谐状态的可能性越小。

第 2 页,共 23 页 )指出,夫妻之间在情

④性格特征与配偶对该性格的认同也是重要的。对配偶的性格有正面评价的人婚姻满意度较高。

(4)经济条件

收入较高的夫妻婚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即经济条件的提高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升。经济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收入的绝对量,二是与这一决定量相关的主观判断,三是经济支出的安排方式。

①伯吉斯•沃林和洛克的研究都指出,婚后的收入储蓄额越高,结婚生活的幸福程度也越高。然而,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对收入的主观判断。对自己的收入评价较高的夫妻,倾向于有较美满的家庭生活。

②伍德豪斯的研究认为,经济开支和安排与幸福度有很大关系。牛岛等人发现,收入全部交给妻子的,夫妻幸福度较高,而且妻子的幸福感特别强。 ③伯吉斯和沃林(

妻幸福的必要条件。

(5)社会条件

①从事领导性强、变动小的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生活。社会地位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②当夫妻学历相同,或者丈夫的学历比妻子略高一些时,婚姻容易达到美满。

③如果丈夫或者妻子在结婚后依然过度依恋母亲,那么在生活中就容易出现冲突。但是,如果夫妻两人都对父母相当依恋,却有利于对婚后生活的适应。

④在对父母的态度方面,伯吉斯和沃林认为,婚前对父母的态度都非常好的夫妻婚后生活的幸福感比较高。

⑤在对朋友的关系方面,洛克以及伯吉斯和科特莱尔都发现,夫妻在婚前或者婚后都有一些同性和异性以及共同的朋友,会有助于婚后生活的适应。

3.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第 3 页,共 23 页 )发现,丈夫婚后就业稳定和连续性是夫

4. 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

【答案】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2)根据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在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的交互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情感理想主义者强调无条件的爱,由于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3)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爱,世界万物都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人际

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不可能有完全不变的爱,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5.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

(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

第 4 页,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