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明确将发展民用飞机产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民用飞机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回顾六十年来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的历程,民用飞机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历史变革过程,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本文从产业竞争力和技术能力理论的交叉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历程回顾,总结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比较国外大飞机研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结合波特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机理模型,分析研究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政府职能、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和自主创新,并最终提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弘扬独立自主的自强精神、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自主研发创新体系等四个层面的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大飞机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