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农村为什么要加强家庭建设?
【答案】农村加强家庭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家庭的发展阶段中,农村婚姻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离婚与再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女性地位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家庭问题,加强家庭建设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2)之所以要加强家庭建设,是因为加强农村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①农村家庭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部门和农民自身的重视。
②农村家庭建设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加强社会治安,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没有农村家庭建设或者农村家庭建设不成功,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十分不利的。
④农村家庭建设是我国农村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3. 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
【答案】要有效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让国家的政策优惠真正的惠及到每一个农民,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2)坚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整合县级卫生机构资源,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医途径,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农村卫生服务。
(3)提高政府用于农村卫生的投资和事业费的比例,增加对农民看病问题方面的资金投入。
(4)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严格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和农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规范农村卫生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服务。
4.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 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要想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农民工一定要增强法律观念,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获得社会保障的基础和关键。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保障,是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有利于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减少或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
(2)劳动部门要通过执法检查,明确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要求用人单位限期整改,补签合同。
(3)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这个就必须坚决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下大力气整治。
(4)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或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用人单位应为农民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
6.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对农民的历史地位与特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关系都十分重视,有丰富的理论。
(2)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农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尊重、相信农民的无限创造力。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和才能。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持续地关注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知识和建议。
7. 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案】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
(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不是面对全民的教育。
(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和现代城市教育的融合,促使农村教育消失。
8.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9.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两种不同意见:
(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观点,即把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2)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主张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社会现象的学者较多,彼此差别明显。这些国内外学者的主张,并不是纯粹研究某一种农村社会现象,不涉及其他,实际上仅表明其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人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