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案】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其特征是:(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案】(1)农民

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阶级概念,在我国它更是一个身份概念。

(2)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的区别

①农民与农业工人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

②农民与农村居民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能画等号。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

a. 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 他们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带有城市居民的特点;

c. 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等。他们与农民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与本土农民有所不同,并将起影响农民、改变农民的作用。

3.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

【答案】(1)输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救济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造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开发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2)扶贫工作之所以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救济型战略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发型扶贫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①扶贫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是改革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的提出,发展效率取代社会公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此时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救济型扶贫为主。在倡导效率的社会,不靠自身努力而仅靠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且此时的救济形势已经由以单纯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向部分地实行有偿救济,随着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战略目标,开始在救济型扶贫以外寻求更主动的扶贫方式,救济型扶贫战略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造血型的扶贫战略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贫困者,中心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能够帮助贫困者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更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4.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5. 农业的性质是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案】(1)农业的性质

①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②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2)农业生产的特性

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

a.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b. 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c. 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 d. 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②农业不仅在生产上有其自然特点,而且在经济关系上也有其社会特点。

6. 农村为什么要加强家庭建设?

【答案】农村加强家庭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家庭的发展阶段中,农村婚姻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离婚与再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女性地位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家庭问题,加强家庭建设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2)之所以要加强家庭建设,是因为加强农村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①农村家庭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部门和农民自身的重视。

②农村家庭建设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加强社会治安,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没有农村家庭建设或者农村家庭建设不成功,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十分不利的。

④农村家庭建设是我国农村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7.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