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2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21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9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6社会学概论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37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2.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3.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4. 社会拎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5.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二、简答题
6. 结合中国的社会转型,用社会学理论观点说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案】(1)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这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辩证关系。
(3)在涂尔干看来,全部社会事实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的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②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即精神性的社会事实,又称“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文化。对物质性的社会事实进行改造和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对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进行改造和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4)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8.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确实具有魅力,而其成员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诱发出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一些男女在结婚成家后,夫妻间感情趋于平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相互创造或者相互发现新的魅力。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方面,如果成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容易成为“知己”或“莫逆之交”等紧密团结的群体。另一方面,如果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可以恰到好处地相互补偿,形成明显的互补关系,往往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这种时候,成员之间会发现缺了谁都不合适。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