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702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第三类错误

【答案】第三类错误由政策学家拉伊法(Raiffa )提出的。当认定政策问题时,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元问题的性质相符合,所搜索到的元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兀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都是犯了相当可怕的“第三类型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政策学家拉伊发认为,统计学家在从事假设检验的工作时容易犯第一与第二类错误,这种错误还不是很危险; 第三类错误乃是政策分析与规划过程中相当致命的错误,因此,一位好的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分析家,必须尽量避兔陷入此种错误。

2.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3. 效率

【答案】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这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效率是在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价值标准之一,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理解效率这一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种比例关系; ②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

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己经不存在了,则配置己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

4. 政策评价

【答案】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政策结果评价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2)政策效益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人,包括各种资源。假如同样的政策结果,一个投入很多,一个投入很少,显然后者的政策效益要高。政策效益评价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3)政策效力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政策效力的评价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性质。

【答案】公共管理职业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中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性质是由公共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区别于一般伦理道德的本质特性。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一种关于公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成为判断行政主体道德与否的伦理标准,从公共利益出发公正行事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的根本之所在。

(2)务实性。指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意识和规范,要通过公共管理实践来实现,通过行政活动、行政关系、行政态度、行政作风、行政效果等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行政行为与公共管理伦理要与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一种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体系。公共管理必须承担的基本准则是公共利益服务的义务。所有其他的义务和价值观都必须服从于这一基本准则带来的责任。

(3)示范性。公共管理职业伦理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依据的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其共同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公共管理主体其行为和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管理职业伦理也会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并影响民德和民风,

(4)法律约束性。由于公共管理的特殊性质,部分的公共管理职业伦理规范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的,以制度的形式对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提高公共管理部门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力量,影响到公众对于行政权力的认同感和支持程度,获取较高的社会支持与服从。这种内在的职业伦理控

制机制与外在的民主控制机制相结合,才能形成公共管理制度化的利他主义机制。

(5)文化性。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定的公共管理文化层面,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从发展的眼光看,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既是以特定的公共管理文化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公共管理文化的重要层面之一。

6. 如何评价企业型政府理论?

【答案】对企业型政府理论的评价包括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型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

企业型政府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政府的新视角,在重新审视当代政府角色、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该理论一经问世就在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始于1994年9月的美国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正是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指导的,结合我国今天的改革实践,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很多方面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且对我国的改革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局限性

许多学者对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有价值的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①学者贝龙和戈尔对于企业型政府提出四种反思,认为在企业型政府理念中,存在着企业自主性与民主责任性之冲突; 公共企业愿景与市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企业秘密性与民主开放性之问的冲突以及企业风险承担与民主的公共财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

②学者凯顿亦认为,由于对政治与制度环境的忽视,企业型政府将使改革推动者产生错误假定:将公共管理视为单独功能,而忽略其中包含的政治问题; 认为企业之成功经验是好的经验; 以大致的营利观点评价行政绩效,将忽视其可能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

③学者泰瑞亦提出企业型政府的三项限制:第一,公共企业家偏好问题; 第二,公共企业家崇尚变革与创新,然而许多变革与创新未必带来组织的正面发展; 第三,公共企业家有反传统的倾向,轻视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价值与信仰。

7. 简述公共政策的特质。

【答案】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公共政策的特质为:

(1)公共政策乃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公共权威当局(public authorities)是指对公民个人的行动或私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具有治制权和合法权的机构。一般而言,公共政策系由政府机关制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其他组织对政策制定不发生影响作用。

(2)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一般而言,一项公共政策有一个或一组特定的目标; 有一个基本的方针; 有一条选定的行动路线或方案。公共政策的选择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或目标导向的。

(3)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任何问题,公共政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公共政策所处理的公共问题可能是单一的,亦可能是一